张士元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解答时,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爱听求友鸟,不问主人翁。”“爱听求友鸟”,指喜欢聆听鸟儿的鸣叫;“不问主人翁”,即不理会园主是谁。诗人以鸟为友,自甘寂寞。这既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热爱自然的性格,也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的情怀。 “樵斧幽林响,渔梁曲水通。”樵夫砍柴的声音,在幽深的树林中回荡,渔民撑船的声音
竹西草堂宴集分得还字言谢京洛游,养拙归溪山。 故人方开径,招邀喜我还。 邂逅诸君子,晤言适林关。 重寻白社盟,尚带黄尘颜。 临池识鱼乐,倚树觉鸟间。 昔年屋后笋,一一成竹竿。 霜叶渐飘落,秋花正斓斑。 不辞满觞酒,且追良辰欢。 梯云上高阁,洞庭露双鬟。 去去愿携手,蜡屐同跻攀。 注释: - 言谢京洛游:指告别京城洛阳的游历生活。 - 养拙归溪山:意为以隐居山林为志向,避免世俗纷扰。 -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落叶满柴门,开门见佳客。 - 注释: “落叶”象征秋意,“柴门”指简陋的门户;“佳客”意味着尊贵的客人。 - 译文: 门前铺满了落叶,一打开门就能看到贵客的到来。 2. 熟知仲蔚贫,屡顾蓬蒿宅。 - 注释: “仲蔚”可能指的是仲蔚之友或知己;“蓬蒿”是野草的意思。 - 译文: 我知道仲蔚家境贫寒,但每次来访他简陋的居所都显得格外亲切。 3. 命妇治盘蔬,留客浮大白。
【解析】 1. 诗句“萧斋常寡徒”中的“萧斋”指作者的书房,“寡徒”意为孤单无伴。 2. “落叶纷已委”中“落叶”指飘落的树叶,这里比喻友人;“纷已委”意为纷纷扬扬地落下。 3. “暮蝉”指傍晚的知了叫声,“稍清心”意为稍稍让人心情宁静下来。 4. “晓螀”指清晨的寒蝉叫声,“复聒耳”意为又让人心烦意乱。 5. “顾影行空随”意为看着自己的影子在空中飘荡。“顾影”是诗人自喻。 6.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初冬与黄裕堂小酌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其生活态度的赞赏。 首句“小儿不畏客”,描绘了一幅天真无邪的画面,孩子对客人毫无畏惧,表现出孩子的纯真和热情。 “座侧牵衣语”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拉着衣服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好奇和渴望交流的性格。 第二句“衫履皆村状,愚陋上眉宇”,通过形容孩子的衣着和外貌,展现了他们朴素、朴实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及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种兰”,即栽培兰花,兰花是君子之花,这里借指君子,表达了诗人对君子的赞美之情。“兰生杂众草,偃仰衢路旁。草盛占雨露,兰孤无容光。”意思是兰花生长在杂草之中,弯曲地斜靠在大路上旁边。花草茂盛,占了阳光和雨水,而兰花却孤单寂寞,没有光彩。“我行适见之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登楼: 诗的主题,诗人在此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所见所思。 2. 春晚北楼上: 指春天的傍晚时分登上了位于北方的高楼。 3. 风多忘日暄: 风多,天气多变,使得阳光变得炎热难耐。忘,忘记。日暄,太阳晒得人很热。 4. 见花思酒客: 见到花朵,便想起那些饮酒作乐的朋友。 5. 望柳忆柴门: 望着杨柳,怀念着柴门(即简陋的农家小门)。 6. 高下城中屋:
夏夜即事 长夏最清处,广庭深坐时。 萤明草际火,蛛挂月中丝。 露响微闻竹,风多恰近池。 更看小儿女,散发绕廊嬉。 注释: 1. 长夏最清处:夏季最清凉的地方 2. 广庭深坐时:在宽敞的庭院里静坐的时候 3. 萤明草际火:萤火虫的光芒照亮了草丛中的火光 4. 蛛挂月中丝:蜘蛛在网上结出了像月亮一样的形状的丝线 5. 露响微闻竹:露水的声音轻轻地传到竹林 6. 风多恰近池:风吹得正好靠近池塘 7.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作者通过写景抒发自己的情感。下面逐句翻译并加上注释和赏析: 第一句:户槛横苍石,庭阶绣绿苔。 - 注释: 门槛上长满苍劲的石头,庭院里布满了绿色的青苔。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自然美景,门前的苍石与庭院中的绿苔形成了对比,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幽美的氛围。 第二句:雨兼秋瀑下,风挟海潮来。 - 注释: 秋天的雨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海风吹拂着带着咸味的海潮。
【注释】: 客久不觉秋 —— 客人在这里已住了很久了。 举头云渐薄 —— 抬头看,天上的云渐渐变稀了。 云飞天风起 —— 云彩飞动起来了,天风也刮起来了。 千响忽同作 —— 无数的声音突然间同时发出。 残杨弄浅池 —— 残败的树枝轻拂着池塘。 疏桐落高阁 —— 稀疏的桐树落叶飘落在高楼。 夜静独把卷 —— 夜晚寂静时独自捧起书籍阅读。 飞蛾烛前掠 —— 有飞蛾在烛光前飞舞。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