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求友鸟,不问主人翁。
樵斧幽林响,渔梁曲水通。
如行几村落,忘在一园中。
欲识名山面,墙头气郁葱。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解答时,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爱听求友鸟,不问主人翁。”“爱听求友鸟”,指喜欢聆听鸟儿的鸣叫;“不问主人翁”,即不理会园主是谁。诗人以鸟为友,自甘寂寞。这既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热爱自然的性格,也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的情怀。
“樵斧幽林响,渔梁曲水通。”樵夫砍柴的声音,在幽深的树林中回荡,渔民撑船的声音,从曲折的水渠中传来。诗人在这里运用声闻其境的手法,把山林、水渠都写活了。
“如行几村落,忘在一园中。”像走在几个村庄之间,却忘记了是在园林之中。诗人仿佛是游赏者,又是旁观者。这种身临其境而又置身事外的感觉,使读者感到新奇有趣。
“欲识名山面,墙头气郁葱。”“欲识”一词,点出诗人对名山之景的向往。而名山之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所以诗人想登高远眺。“墙头气郁葱”一句,写出了远望所见的景色:山峦起伏,郁郁葱葱,给人一种雄浑壮美的感受。
【答案】
译文:
我喜欢聆听小鸟的欢歌,不去理睬主人是谁。
砍伐木材的斧声在幽静的树林里回荡,渔夫撑船的篙音在曲折的水渠中传来。
好像在几个村寨间行走,却忘记了是在园林之中。
想要认识那美丽的名山,只看见墙头上的云雾缭绕、郁郁葱葱。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小品诗。前二句写诗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后二句写诗人登高远眺的愉悦心情。
首联写诗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爱听”二字,道出了他的爱好和性格:喜爱自然,亲近自然。“不问”,说明他与世无争。诗人在园中闲居,心旷神怡,完全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之中。《庄子》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技舍邪?未得其数,则大怒矣,且子适楚而遇之乎?”这里说的“余子”就是诗人自己。诗人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不由得感慨万端。“求友”,指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鸣叫,不受拘束,没有受到人为的束缚。“求友”二字,既表明了鸟儿的本性,也表现了诗人的心境:渴望自由,不慕荣利。“主人翁”,指园的主人。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喜好听鸟儿自由地歌唱,但并不去理会这个园的主人是谁。这两句诗表面上说的是园里的鸟儿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说出了诗人自己的处境:自己虽然身处园中,却如同鸟儿一样自由自在。
第二联写诗人登高远眺的愉悦心情。“樵斧”三字,写出了樵夫砍柴的声音在幽静的树林里回荡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心境:他远离喧嚣的城市,来到这幽静的山林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安宁。诗人在这里运用声闻其境的手法,把山林、水渠都写活了。“渔梁”二字,点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时间。这里的“渔梁”应该指代的是古代的桥梁。“曲水通”三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流而过,河水清澈见底。诗人站在桥上,看着河水潺潺流动,听着渔夫的歌声飘来,心中充满了惬意和喜悦。这一联诗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三联写诗人登高远眺的愉悦心情。“如行”二字,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他似乎已经置身于那些村寨之间,但又好像忘了自己是在一个园林之中。诗人仿佛是游赏者,又是旁观者。这种身临其境而又置身事外的感觉,使读者感到新奇有趣。“忘”字写出了诗人的心境:他已经完全沉醉在这美好的景色之中,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忧愁。这一联诗通过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
第四联写诗人登高远眺的愉悦心情。诗人想要登上更高的山峰去观赏更广阔的景色。他仰望天际,只见层层叠叠的山峦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这一联诗不仅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更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诗人通过这一联诗,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第五联写诗人登高远眺的愉悦心情。“欲识”二字,点出了诗人对名山之景的向往。而名山之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所以诗人想登高远眺。“墙头”二字,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这句诗中的“气”字,既是指云雾弥漫的景象,也是指山间的清新空气。这一联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山美景的赞叹之情。诗人站在山顶,俯瞰脚下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这一联诗通过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