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北楼上,风多忘日暄。
见花思酒客,望柳忆柴门。
高下城中屋,青黄水上村。
谁知飘泊处,犹似触篱藩。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登楼: 诗的主题,诗人在此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所见所思。
  2. 春晚北楼上: 指春天的傍晚时分登上了位于北方的高楼。
  3. 风多忘日暄: 风多,天气多变,使得阳光变得炎热难耐。忘,忘记。日暄,太阳晒得人很热。
  4. 见花思酒客: 见到花朵,便想起那些饮酒作乐的朋友。
  5. 望柳忆柴门: 望着杨柳,怀念着柴门(即简陋的农家小门)。
  6. 高下城中屋: 描述了城市房屋高低错落的景象。
  7. 青黄水上村: 青色或黄色的天空映衬着水面上的村庄,描绘出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
  8. 飘泊处: 漂泊不定的地方。
  9. 触篱藩: 比喻自己像篱笆一样被束缚,无法自由地生活。

接下来是译文:

在春天的傍晚时我登上了位于北方的高楼,风吹多了让人忘记了太阳的炎热。看到鲜花便想起了那些喜欢饮酒的朋友们,望着杨柳又回忆起了那简陋的柴门。城里房屋高低错落有致,水中的村庄色彩斑斓。谁能想到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就像是被篱笆紧紧围住一样,无法自由自在。

赏析:

此诗以“登楼”为起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首句点明了时间(春天的傍晚),地点(北楼上),天气(风多,忘日暄),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而又稍带凉意的氛围。紧接着,诗人通过看见花朵想到了朋友,望柳忆起柴门,展现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旧友的思念。

第二句中,诗人观察到了城中房屋的高高低低,以及水上的青黄色彩,这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受,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一方面欣赏着城市的繁华与美丽,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朴素。

第三句中的“飘泊处”,可能是在形容自己四处漂泊、无处安放的生活状态。而“触篱藩”则是诗人自我比喻,暗喻自己受到社会的约束,如同篱笆一样无法摆脱束缚,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辛酸。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折射出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