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诩
【注释】 (1)甲戌: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2)近体:指七律。 (3)水旱:指自然灾害,这里泛指战乱。 (4)凄惨:悲伤凄凉。 (5)社公:指社神,古代祭祀土地神、谷神和五谷之神的神灵。 (6)豚蹄:猪牲的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战乱中写的。 首联写诗人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看到风景萧条,心情极为凄怆。颔联写春天到来时,到处呼唤春色,但连报晓的鸟儿都没有。颈联写荒废破败的房屋,妻子蓬头垢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的同时,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廿载流光快掷梭”,廿,是二十的古称,这里指二十年。流光,时光飞逝,指时间过得很快。掷,抛掷、投掷、抛洒等。“虞卿宅畔重经过”,虞,春秋时晋国大夫。卿,官名。虞卿为晋平公之臣,曾劝晋侯不要伐虢,说:“虞君之朝也,君有骊姬之色。”晋景公不听其言,后来果然败于骊姬之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审全诗,读懂内容,把握思想情感,抓住关键词分析,最后写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即可。此题注意从诗句的内容和结构来分析其艺术特点。“昨过任溪南北村,百家能得几家存”意思是:昨天我经过任溪南北的村庄,一百家当中,能有几家还能留存?“能得”即“幸存”,指能够留下。这两句是说,作者在旅途中看到许多村落已经荒废,百户人家
【注释】 甲戌:唐宪宗元和九年。 田畴:田地。 见江湖:犹言“入江湖”。 烟火人家大半无:指乡村居民多被战火所毁,没有多少。 薄熟:薄的收成。 周晚岁:指能维持到老年。 实徵:实钱。安得:哪里能。 豸冠: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 矜民瘼:怜惜百姓之疾苦。 奏牍:上奏的文书。 停免政:停止或免除政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任江西观察使时,因应诏上书而作的。当时正值宪宗元和九年(814)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注释】 ①“文会”:指科举考试。张观复先生:即张耒(1042—?),字文潜,北宋文学家。与晁补之、苏轼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曾因受苏轼牵连被贬黄州。 ②“北斗”:《诗·小雅·北山》:“旅彼东方,宿于王所,实唯我御。”后遂以之指代朝廷或天子。 ③“南箕”:《楚辞·招魂》:“南方有鸟,名曰交精,我有好女,聊乐我暇。”这里比喻友人。 ④“济人”:救民。 ⑤“囊中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甲戌民风近体寄叶给事八首》之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釜可生鱼甑有尘,此言今日始知真。 注释:锅里可以煮鱼,但甑里的灰尘却多,说明现在才知道什么才是真的。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在物质匮乏、生活艰难的年代,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精神上的需求,而忽视了那些真正能够带来幸福和满足的东西。因此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诗中描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理解,以及他们在困难时期互相扶持的情感。 首联“自怜须鬓白如银,不道今年遇此迍”。诗人感叹自己的白发如同白银,但却不知道今年的厄运已经降临。这里的“须鬓”指的是头发和胡须,而“白如银”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岁月的痕迹。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没有意识到厄运的到来。 颔联“数亩薄田俱付水,百般老病尽随身”
【注释】 骤雨狂风日夕并,海涛奔涌势如城:形容暴风雨的猛烈。 一朝稻付深渊没,不复人从大道行:比喻农民因灾荒而破产流亡,无法再在道路上行走。 官府乏储难画策,田家无计可求生:官府缺乏储备,无法制定救灾措施。 老夫亦是沟中瘠,莫怪歌声似哭声:自己也是被生活压迫的人,用不着责怪别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灾难面前的人民苦难图。前两句写天气
诗句原文: 知君素抱岁寒心,晚结茅茨向竹林。 书幌色侵苍霭重,钓船阴锁绿云深。 溪山李白三杯酒,风月嵇康一曲琴。 自欲杖藜时直造,囊中恨乏买邻金。 注释与解析: - 《知君素抱岁寒心》:这句诗通过“岁寒”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格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坚守清白、不随俗浮沉的志节。这里的“素抱”指的是纯洁坚定的志向,而“岁寒”则是指即使在严寒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本色不变。整体上
幸接芳邻并早孤,如鱼同队长东吴。 余岂远作逋逃客,公已高登贵显途。 故里菊松三径在,归舟囊橐一钱无。 澄思七十年前旧,泪眼何曾为老枯。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幸接芳邻并早孤,如鱼同队长东吴。 - 幸接芳邻:有幸遇到一个好邻居。 - 并早孤:同时早亡或早早去世。 - 如鱼同长:比喻像鱼儿一样共同成长。 - 队长东吴:担任领导职务,管理东吴地区。 - 译文:有幸与这位好邻居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