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过任溪南北村,百家能得几家存。
春秋旦暮常愁饿,父母妻孥半病瘟。
荇粉磨成连浊土,榆皮剥尽到深根。
相逢无复人形状,两颊何曾断泪痕。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审全诗,读懂内容,把握思想情感,抓住关键词分析,最后写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即可。此题注意从诗句的内容和结构来分析其艺术特点。“昨过任溪南北村,百家能得几家存”意思是:昨天我经过任溪南北的村庄,一百家当中,能有几家还能留存?“能得”即“幸存”,指能够留下。这两句是说,作者在旅途中看到许多村落已经荒废,百户人家,只剩下寥寥几家还在坚持着耕种。诗人面对这种景象,不禁感慨万分。“春秋旦暮常愁饿,父母妻孥半病瘟”的意思是:一年四季,早晚都为饥寒所苦,家中老小也多半染上疾病。“愁饿”,指饥饿与寒冷;“半病瘟”,指家中老小患病,这里暗含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荇粉磨成连浊土,榆皮剥尽到深根”意思是:用荇菜做成的粉浆,搅拌成了泥浆,连泥带水都混进了土地。榆树皮被剥光了,直到根部也都被挖出来当柴烧。“荇粉”,“荇”是一种水生植物,其茎叶可作饲料或制淀粉,“粉”就是它的淀粉。“榆皮”“榆树皮”,是制作农具的重要材料。这句写农民们辛苦劳动的结果却一无所有,他们辛勤劳作,结果却一无所有,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相逢无复人形状,两颊何曾断泪痕”意思是:我们这些流离失所的人,再也没有见过像样的面孔,两颊上哪还有一滴泪水的痕迹呢!“无复人形”,意谓人已面目全非。“何曾”,哪里曾有过。这两句写流民们颠沛流离,生活困苦,他们失去了原有的面貌,两颊也没有一滴泪水的痕迹了。“两颊何曾断泪痕”一句表现了流民们在困境中的坚忍不拔。这两句诗,以“无复人形”和“何曾断泪痕”来写流民之苦,又以“无复人形”和“何曾断泪痕”来写流民之勇。前一句写苦,后一句写勇;前一句写悲,后一句写强。前后对照,相映成趣。

【答案】

译文:

昨天我经过任溪南北的村庄,一百家当中,能有几家还能留存?一年四季,早晚都为饥寒所苦,家中老小也多半染上

疾病。用荇菜做成的粉浆,搅拌成了泥浆,连泥带水都混进了土地。榆树皮被剥光了,直到根部也都被挖出来当柴烧。我们这些流离失所的人,再也没有见过像样的面孔,两颊上哪还有一滴泪水的痕迹呢!无复人形(多么),何曾断泪痕(多么)!

赏析:①首句点明时间地点,说明诗人经过任溪南北的村庄,百户人家,只剩下寥寥几家还在坚持着耕种。②三、四句写农民们辛劳而无所收获的悲惨境遇。③中间两联描写农民艰苦的生活状况。“荇粉”、“榆皮”都是农家常用的饲料和燃料,现在却连它们都找不到了。④结尾两句,写流民们虽然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却仍然坚强地生活下去,没有一点软弱和屈服的样子。

②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国势衰微,藩镇割据,战乱不止。诗人目睹人民饱受苦难,忧愤交加,写下这首《甲戌民风近体寄叶给事八首》。③这首诗主要描写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④诗的前两句写农民们辛勤劳作而不得收成,最后两句写流民们在困境中的坚忍不拔。⑤这首诗的语言质朴,风格沉郁,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