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守卓
《赞达磨》 赞达磨 神光的的见聱讹,面壁喃喃语更多。 不是梁王先勘破,脱身归去奈渠何。 注释与译文: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道颜的作品《赞达磨》,通过对朗达玛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对于真理和真相的追求。诗中的“神光”指的是朗达玛,他的名字在藏传佛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朗达玛(公元799~842年),吐蕃末代赞普。文宗开成三年,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朗达玛原名“达玛”,又叫“朗达日玛”
【注释】 德山:禅宗五家之一,德山门是禅宗五派之一的临济宗。棒:佛教用语,以木棍或铁棒象征佛祖的禅杖,用来表示对弟子们说法的考验。喝:佛教用语,指用棒打人以示警告。 铜金刚:指铜铸的佛像像金刚一样坚固。菩萨:佛教用语,指慈悲为怀的佛陀弟子。 轰雷发处:比喻佛法如雷声一样震撼人心,使人顿悟。有耳皆聋:形容佛法的威力之大,使人听之不闻其声。 撒星来时:比喻佛法如星辰般璀璨,使众生迷失其中而无法自拔
【注释】: 1. 灵然:即灵然居士,指僧人。曲木:曲形的木头。禅床:坐禅用的床。因坐小参:指在小范围中进行坐禅打坐。因:因为。小参:禅宗的一种修行方式,意为在小范围内进行打坐。 2. 施:给予、奉献。 3. 长灵:长久安宁。八荒:八方极远的地方。 4. 衲子:指和尚。惺惺:清醒的样子。掀倒:比喻觉悟。 5. 独露:独自显露。本然光:佛教语,指本性的光。 6. 呵呵笑:形容笑声洪亮。 7. 单于
【注释】 赞太平勤禅师 铁石咽喉,吞栗棘蓬于白云山下。 风霜号令,示金刚圈于皖伯台前。 十年据坐道场,四海喧腾声价。 无佛法可说,有公桉须行。 望风何多,一进一退。 稽首赞扬,得罪得罪。 【赏析】 《赞太平勤禅师》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是宋朝诗人赵蕃。全诗如下: 铁石咽喉,吞栗棘蓬于白云山下。 风霜号令,示金刚圈于皖伯台前。 十年据坐道场,四海喧腾声价。 无佛法可说,有公桉须行。 望风何多
这首诗由八句组成,内容主要涉及禅理和修行。下面是逐句的解读: 第一句 "定上座桥上立有座主问如何是禅河深处须穷底": - 定上座:指的是禅宗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即达摩。他在这里可能被视作一个象征或导师。 - 桥上立有座主:桥通常象征着过渡、连接与启示,而“座主”则是对达摩的一种尊称。 - 问如何是禅河深处须穷底: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如何在禅修中找到其核心或终极意义。 第二句
【注释】 俱,同“俱”。本祖丕图:指始祖李俱。 淳风一振,处处欢呼:淳风,即淳朴的风气,这里指风俗、习气。 百草头上,荐献还殊:百草,指各种草木。荐献,指供奉祭祀。 七佛之师亲识面,元来祇是古文殊:佛教有七佛之说,这里的“七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佛、地藏王菩萨和阿弥陀佛。 【赏析】 此诗为题咏云门寺而作的。作者李俱(字云门)是唐代著名诗人
牧牛颂示众 日用须牧牛,鼻索莫离手。 露地非自然,驯良在日久。 鞭绳既无用,人牛复何有。 此时唯己知,始觉从前咎。 注释: - 牧牛颂示众:这首诗是牧人对牛的赞美之词。 - 日用须牧牛:每天的生活都需要牧牛来维持。 - 鼻索莫离手:牵着鼻子,不让它离开。 - 露地非自然:露在外面的地方不是自然的。 - 驯良在日久:驯顺和善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 鞭绳既无用:使用鞭子和绳子已经没用了。 -
【诗句释义】 赞灵源和尚二首 其二:灵灵在源,昭昭而默。 不汝不谁,奔南走北。 同佛同魔,佛魔自或。 衲子之祸,偏见之贼。 跛跛挈挈兮我师无师,浑浑仑仑兮人识不识。 【译文】 灵光在源地,明明白白却默默无言。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奔走南北各有各的去处。同是佛门弟子,也有佛魔之分;同样都是佛教徒,有的修行高深,有的误入歧途。那些偏执己见的人,是造成佛法衰微的根源。 我师父跛跛挈挈,没有师傅教导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描述了一位僧人在德山的修行场景。下面逐句解释: 1. 三圣到德山即展坐具:这里的“三圣”可能指的是佛祖、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他们被视为佛法的最高象征。而“德山”则是一个佛教圣地,与达摩祖师有关。这句话意味着这些高僧到达德山后,便开始展示他们使用的坐具。 2. 呼为云,吸为雨:这两句诗描绘了云和雨的自然现象,但在这里它们被用作比喻来描述僧人的行为举止。云可以变化多端
这首诗出自《庐山谣》,是白居易在浔阳江头所作。全诗如下: 我思庐山瀑布水, 云生瀑上如丝线。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又闻瀑布声, 似闻雷声动山巅。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此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译文: 我思念着庐山的瀑布, 云雾缭绕瀑布上方如同丝线。 飞流直下的泉水高达三千尺, 仿佛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 又听那瀑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