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守卓
【解析】 此题为综合考核题,既考查典故出处、人物形象,又考核思想内容,还要考核手法。解答这类题目,考生既要熟知课文的内容,又要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有所把握。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注意结合注释及译文,理解诗意。 【答案】 ①指“云门寺”中的两个和尚。②形容眼睛明亮有神。③泛指僧众。④泛指僧徒。⑤指僧人。⑥这里指和尚们。⑦指佛祖释迦牟尼。⑧比喻佛祖的教导。⑨这里指佛教。⑩佛家语
赞二祖 断臂求师,平田失脚。 三拜依位,诚人得谑。 稽首高深,少峰伊洛。 注释: 1. 断臂求师:比喻不择手段地求得真知。2. 三拜依位:指对老师非常尊重,三次拜礼后才能坐下听讲。3. 诚人得谑:真诚待人,得到他人的玩笑。4. 少峰伊洛:指山名,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是道教胜地。5. 赏析:这首诗赞扬了两位祖师(禅宗的二祖僧璨和三祖僧肇)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成就。他们为了追求真理
【注释】 赞:颂,歌颂;五祖:禅宗五宗,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叶:指五家,也指五派或五个流派。芬芳:香气,比喻才学出众。能:才智。离:离开。合:聚合。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禅宗五家七宗的诗。首联两句赞美了五祖,他们破头印法,有“浊港转身”之意。第二联赞颂五家的才学都很高,第三联说他们的弟子众多,第四联赞叹他们才华出众。全诗对五祖的才学和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首诗是苏轼的《六一居士诗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衲僧要唱云门曲,六六从来三十六。 (衲僧要唱云门曲,意思是说和尚要唱云门曲,这里的“云门曲”指的是禅宗的公案或经典教义。) (六六从来三十六,意思是说和尚的念诵声,从一到三十,一共有三十六个音节。) 2. 曹源有个痴禅人,解道一生数不足。 (曹源有个痴禅人,意思是说曹源有一个痴迷于禅宗的人。) (解道一生数不足
【注释】 衲僧:禅宗和尚。 无作,不作。 红尘:尘世。 一机:佛家语,指一切众生的本性。 千钧弩:古代一种威力很大的弓。比喻强大的力量。 如:顺,顺应。 贫富自谁何:是谁造成的? 资:资助、积累。 无尽藏:佛教语,指无量无尽的宝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诸方行化者在红尘中修行,以期成佛的祝愿。 “衲僧无作为,亦不坐无作。” 衲僧(即禅宗和尚),他们不追求名利,也不坐着不动
【注释】 送愿上人归龙山省侍昭默老人:我送你回龙山去侍奉昭默老人。省,探望。侍,侍奉。昭默,即昭文、默公,指唐末僧人明教大师。 我我省老师未尝病:我们家乡的老师没有生病过。 汝行亲省病老师:你这次回家看望生病的老师。 汝我同门无异路:我们虽然同在一条道路上,但目标不同。 彼彼步步不相随:他们各自一步一步地走着,互不相随。 肯谓长行无伴侣:难道说长时间远行没有伴侣? 正宜念念念在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诗句解释: - “万变相应一句通”:描述的是万事万物都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发展变化。 - “十二年来已无口”:表示在这段时间里,他(指诗人)已经没有太多的言论或评论。 - “别余遥指海山归”:诗人在与朋友分别时,用海山作为象征,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祝福和期待。 - “雁荡峰作师子吼”:雁荡山的山峰如同猛兽一样,发出震天的吼声
注释: - 甘露无底钵,禅人要拈拨。 - “甘露”指佛教的圣物,这里比喻“佛法”。 - “无底钵”比喻佛法无边无际,如同无尽的甘露。 - “禅人”指的是佛教修行者。 - “要拈拨”意为需要把握和理解。 - 浩浩尘土中,一佛二菩萨。 - 这句话描绘的是世俗世界中,众生如同尘埃一般,而佛陀和菩萨则在其中显现,教导众生。 - 撞著老维摩,轻轻共伊说。 - “维摩诘”是印度的一位高僧
【注释】 本觉本来明:指佛教的本心。乘缘须体妙:佛学中,因缘所成之现象为“有”,本心则为“空”或“无”。体妙,即体悟其妙理。 壁立何匹俦:比喻佛法如墙壁一般高大耸立,无可比拟。匹俦,匹敌、并列。 沤和生谈笑:佛教中,沤和是阿难的化名,代表一切有情众生,而谈笑则是阿罗汉的状态。 万化了全机:指佛法包容万象,无一不包含。 千机全一照:指佛法的法则无所不至,无所不包。 波昏月岂亡:意谓月虽在波中被搅乱
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 ``` 赞六祖 驾白牛车,受黄梅印。 没体归神,当机发迅。 真轨无差,坤维大顺。 衣止不传,法唯自信。 曹源一滴起滔天,千古南宗谁独振。 ``` 译文: 驾驭着白色的牛车,接受了黄梅的印记。 回归本体以归向神灵,在关键时刻迅速发动。 遵循正确的道路没有偏差,大地之轴顺应自然。 衣服停止不再传承,只有自己坚定信仰。 曹源中的水滴激起了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