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闰章
过湖北山家 施闰章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注释版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中景致和田园生活的五言律诗,诗人施闰章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山水画面。 诗句解读: 1.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第1联) - “路回”与“临石岸”,形成视觉上的对比,表现出山路迂回曲折、岩石嶙峋的特点。 -
钱塘观潮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译文: 海色在雨中显得格外壮观,波涛如巨龙翻飞于江的台之上。潮水的声音如同驱赶着千军万马一般迅速前行,气势磅礴地冲向远方,仿佛能卷起万山。潮水的威力之大,让岸边的堤坝都感到了深深的忧愁,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倾斜,难以稳固。而那些原本平静的小舟也被迫逆流而回,心中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注释】 化成岩:在今江西宜丰县东南,因山形似龙而名。丘壑:原指山泽,后多指山水。窅(yǎo)深:深远。疏豁:开阔明亮。萼:花托,即莲蓬。钟:指寺庙里的铜钟。霭(ǎi):云雾弥漫的样子。暝烟:傍晚的云雾。倚石:靠着石头。觞(shāng)酌:举杯劝酒。无心云:无心的游子或闲客。逍遥:悠闲自在。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在宜春岩上登高远望,凭吊古迹,感叹人事之易,抒发了身世浮沉、壮志难酬的感慨
【注释】 天涯:指遥远的天边。 尽是行人路:到处都是行人的道路。 日日换行人,天涯路如故:每天更换行人,而天涯之路却始终不变。 渺渺白云远、萋萋芳草暮:白云缥缈,芳草萋萋,黄昏时景色更显得苍茫。 来者知为谁:前来的人知道是谁吗? 但见行人去:只见行人匆匆离去。 【赏析】 诗题“天涯路”,点明全诗的主旨——写行人在茫茫大路上的行踪。诗中主要写了三件事:“望”天涯;“日日换行人”;“来者知为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临江悯旱》。下面是对每一联的解释和赏析: 第一联:瘠土嗟薄获,岁丰长忍饥。 - 诗句解释:肥沃的土地因缺乏收获而感叹,在丰收的年份还要忍受饥饿。 - 赏析:这反映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天灾人祸的无奈。 第二联:戎马况叠迹,田园成路蹊。 - 诗句解释:战马的蹄印随处可见,农田变成了道路。 - 赏析: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农田被开辟为战场的景象。 第三联:荷锄代牛力
诗句释义 1 节使坐徵敛,此事旧所无。 节使即地方官员,他们因征税而忙碌,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2. 军糈日夜急,安敢久踟蹰。 军中物资(军饷)需求紧迫,士兵们不敢犹豫。 3. 昨日令方下,今日期已逾。 昨天的命令刚下达,今天就已经超过了期限。 4. 揽辔驰四野,萧条少民居。 抓住缰绳奔驰在田野间,看到的景象是一片萧条,很少有人家。 5. 荆榛蔽穷巷,原田一何芜。 荆榛丛生的小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注意不要遗漏。本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答案】 (1)“积雨”二句:指阴云密布,天色黯淡。暗:昏暗。暗千山:形容阴云布满整个天空。 (2)“哀此仆夫”二句:感叹长途跋涉,劳累不堪。痡(pí):疲病,困苦。
这首诗描述了竹源地区遭受战乱后的景象,以及人们在此艰难生存的情形。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诗句及译文: 1. 杀虎防咥人:用猛兽来威慑敌人,防止其侵犯。 - 杀虎:比喻使用强硬的手段来保护人民。 - 防咥人:防止他人侵害。 2. 芟蔓莫留根:斩草除根,彻底清除所有祸害。 3. 留根终遗患:留下根会留下后患。 4. 伤心不可论: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5. 竹源数百家:竹子源头有数百户人家。 6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描述了大坑的荒凉景象和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解释: 1. 丛山如剑戟,灌木蔽嵚岑:形容群山高耸入云,如同锋利的剑戟一般。而灌木丛生,遮住了山峰的棱角。 2. 其水独南流,溪谷皆阻深:这里的水流向南流淌,但溪谷却十分险峻,地势复杂,不易通行。 3. 山民鸟兽居,不驯匪自今:山中的居民和鸟类、野兽一样,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悲野雀 [注]: 悲:悲伤;野雀:指家禽。比喻自己处境困难,不如野雀自由。 译文: 野雀生活得无拘无束,它们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它们所追求的只是稻粱,不会像鸡鸭一样争夺食物。但是野雀却需要一张大网来捕捉食物,一旦被捕,就会成为网中的猎物,被全部捕获。野雀用这种网来捕食,就像人用餐桌上的餐具来吃美食一样。然而,野雀却因为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而感到痛苦和羞愧,因为它们的身体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