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用锡
注释: 1. 普:普遍,广泛。 2. 魂尺魄:指人的灵魂或精神。 3. 竟丛丛:形容数量众多、密集。 4. 彭殇: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神;殇,短命之人。这里泛指所有人的生死。 5. 知:是否明白? 6. 草元亭:地名,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地点或场所。 7. 童乌:指儿童和乌鸦。 8. 今日哭秋风:今天在秋风中哭泣。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死观念的一种看法
这首诗描绘了陈维英移居狮子岩斋,并赋诗赠与友人的情景。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表达了深深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以下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为慕名山舍故邱,盈盈一水隔前洲。” - 解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嚣,去寻求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诗人选择了狮子岩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有美丽的山水,可以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而诗人的故乡,就像一条河流一样,被这一座山所隔断
注释:新筑的北郊园林里,辟除蒿莱种上了名贵的花。迎年时常常有菊花开放的景色,羯鼓不需要催奏。 赏析:此诗是作者在北郭园新筑的园中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新居的欣喜之情。诗的前两句“新筑辟蒿莱,名花倚槛栽”写诗人的新居。新居辟地而建,蒿莱被清除干净,名贵的花木在栏杆旁栽种,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用“新”、“辟”、“栽”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生气勃勃的画面。后两句“迎年长有菊
注释: 一生都在追求虚名,学问和经济文章两都未能成功。 老天也故意宽宏大量地赋予他,免得他在太平时期泯灭了才华。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认为,追求虚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就,反而可能会让人迷失自我。而老天的宽容则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太平时期展示自己的才华,免于被泯灭。这是一种对人生的豁达理解,也是他对名利的一种超脱态度
注释:我现在的视力已经大不如前,再看花时,就像隔着一层薄雾一样。笑那些眼睛像秋水一样清澈的人,我已经七十多岁。 赏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衰老和视力衰退的感慨。首句“目力无多不似前”直接点出自己的视力不佳;第二句以花喻眼,形容看花如同隔雾,形象生动,既表达了诗人的感叹,也透露出他的孤寂之感。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年事已高、视力不佳的无奈和自嘲。全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真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下面是逐句翻译和赏析: 第一句:“亭院萧条秋草生,孤灯四壁夜三更。” 释义: 秋天的景色显得十分萧条,亭子周围的院落里长满了萧瑟的秋草,四周静悄悄的只有一盏孤零零的灯火在闪烁。 译文: The courtyard is desolate, with dry grasses sprouting in the autumn. Alone, a
新拟北郭园八景·其一·小楼听雨 南楼凭几坐,过雨又潇潇。 有味青灯夜,为予破寂寥。 注释:郑用锡,清朝诗人,字在中,号祉亭。明末迁居金门浯江,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父崇和移居台地后垄,嘉庆十一年(1806)又徙往竹堑,于是落籍当地。他立志青云,道光三年(1823)考取进士,成为「开台黄甲」,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签分兵部武选司行走,次年补授礼部铸印局员外郎兼仪制司事务,精勤称职
新拟北郭园八景小楼听雨 郑用锡创作于清朝 诗句翻译: 闲立此孤亭,春光到眼青。 东南山最好,金碧列围屏。 注释: 此诗描绘了作者在小楼中静听雨声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译文: 我独自站在这座孤零零的小楼上,眼前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东南方向的群山景色最为迷人,山峰上金光闪闪、碧绿一片,犹如一座座屏风一般。 赏析:
诗句释义 1 鸡声: 诗中第一句提到“鸡声”,指的是早晨的鸡鸣声。这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因为鸡是报晓的鸟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新的一天的到来。 2. 振衣猛省恶声来: “振衣”通常意味着整理衣物、准备出发或面对问题时的态度。这里的“猛省”可能是指突然的反省或意识到某些事情。这句可能意味着诗人在听到鸡声后,突然感到需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或思想。 3. 起舞刘琨匣剑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干中的提示,对每一联的诗进行逐句解释,最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 【答案】 蝉声:指蝉鸣的声音(或蝉鸣)。 译文: 独自聆听宫槐树上寒雨过后清冷的鸣声,凄凉荒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