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武
【注释】 阑(lán)葺(qì):修整。疏芦:稀疏的芦苇。帘编小苇:帘子上编着细小的芦苇。公馆:官府的住所。槐夹道:门前种有两行槐树。种菊:指庭院中种植的菊花。景物便堪吟玩:风景就足够让人吟咏了。门外一番雨馀:屋外的一场春雨刚刚停歇。燕泥香暖:燕子筑巢,泥土散发着温暖的气息。 蓦地里、对景伤怀:突然之间,对着景物而悲伤。思量无限:深深地思考,无尽的思念。松期竹待:像松柏一样期待,像竹子一样守候
《鹧鸪天·咏菊》是一首宋代词作,由陈德武创作。下面是这首词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三径芳根自不群: - 三径是指归隐者的家园或院子里的小路,这里用来形容菊花生长的地方。 - "芳根"指的是菊花生长的根部,"不群"则表示它们与众不同,不随波逐流。 2. 每于霜后播清芬: - 每逢霜降之后,菊花便散发出清新的香气。 3. 枝头蛱蝶如羞见: - 在枝头上,蝴蝶似乎感到羞涩,不敢靠近菊花。 4
【注释】 南楼、东阁:均为指代月亮的名词。南楼、东阁都是月夜登高之处。 姮(hénɡ)娥:即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宫之神。 何事:为什么。 年时约:指一年一度的中秋之约。 天易阴晴:天气变化无常。 凭度:推测。 匆匆:匆忙的样子。 隔年期:隔年的中秋节。 【赏析】 此词作于元丰八年(西元一〇八五年)中秋之夜,作者在徐州任知州期间所作。当时作者刚由杭州调任徐州,心情郁闷,因此写下了这首《踏莎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鉴赏能力。首先,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其手法和语言特点。 “城头初鼓”一句,点明时间是破晓时分;“天街上、渐渐行人声悄”,描绘了清晨街市的寂静景象。诗人用“渐”字,写出了街市的寂静,渲染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半窗风月,一枕新凉,睡熟不知天晓。”这三句写自己入梦前的情景:夜深人静,诗人正倚着窗子,在月光下凝望,忽然听到窗外传来几声鸟啼,他不觉进入了梦乡。
诗句原文 新酒初香菊半含。月也三三,日也三三。登高已约上崭岩,世事相担,风雨相担。头上茱萸颠倒簪。身在河南,心在江南。渊明何日解征骖,俯也何惭,仰也何惭。 译文及注释 这首词描绘了重阳节的场景,通过饮酒、赏菊、登高等活动来抒发作者的感慨和情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人物的思考。 赏析
诗句释义 1 记得年时:回忆起去年。 2. 离筵上、把梅花折:在离别的宴会上,折下一枝梅花。 3. 经尽江南烟雨,淮阳风雪:经历了江南的烟雨和淮阳的风雪。 4. 寒食清明都过了,看看又到端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已经过去了,现在又到了端午节。 5. 倚阑干、屈指数流光:倚靠在栏杆上,用手指计算着流逝的时间。 6. 心一寸、肠千结:心仿佛有一寸厚,肠子却有千丝万缕的愁绪。 7. 千里梦、三更月
【注】①莎:一种草名。②霰:雪珠。③阑:栏杆。④丝机:织布机。⑤莺和燕:指春景。⑥佳期:良辰,美好的时光。⑦回文:文字前后对称。 踏莎行(选二) 声迹随风,浪痕如霰。蓝桥路远无由见。黄昏肠断倚阑时,看看数尽南飞雁。日理丝机,宵拈针线。春秋不管莺和燕。欲将心事诉佳期,回文直上金銮殿。 注释: 声迹随风,浪痕如霰:声音随着风飘散去,浪花留下的足迹就像雪珠一样。 蓝桥路远无由见:蓝桥离得很远,无法见到
踏莎行 梅花压在宫廷的妆容上,柳枝横斜如美人的眉黛。我们都希望能留住春天的美好时光。 在弄琴台上偶然遇见了,在吹箫月下曾经相待。 海燕春归,江鸿秋迈。到头总是恩和爱。佳期约在白云间,一团和气春如海。 注释: ①踏莎行:词牌名。又名“惜香衾”、“夜行船”。双调,六十四字。上下片各八句三平韵一叠韵。 ②梅压宫妆:指梅花压着宫廷女子的妆饰。 ③眉黛:指眉毛。古代女子以青黑画眉,称眉黛。 ④弄琴台上
注释: 1. 疏帘揭:推开窗帘。 2. 云端仰见娟娟月:从高处仰望,月亮如云朵般美丽。 3. 不应何恨:为何会有这样的怨恨呢? 4. 照人离别:映照在人们的离别上。 5. 闭门独睡空愁绝:关上门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忧愁已经没有了。 6. 姮娥梦里低低说:嫦娥在梦中低声细语。 7. 低低说:低声诉说。 8.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指人生喜怒哀乐的变化;阴晴圆缺,比喻人的寿命有长有短
水龙吟·和雪后过瓜洲渡韵 作者:苏轼 问津扬子江头,滔滔潮汐东流去。六朝文物,千年陈迹,几更乌兔。天限东南,水流今古,地分吴楚。喜壮游千里,桑弧蓬矢,功名事、儒生语。 翘首石头城北,簇楼台、远连芳树。雪销天气,澄江如练,碧峰无数。银瓮春回,金山钟晓,梦闲鸥鹭。早归来,尽日风平人静,孤舟横渡。 注释: 1. 扬子江:长江下游的一段,位于扬州市附近。 2. 六朝文物:指六朝时代的遗迹和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