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驹
上蔡太师生辰诗四首 君王正殿压金鳌,一品师臣待赭袍。万世规模神鼎重,八年勋业泰山高。崇宁枢筦联领翼,大观蓬山擢凤毛。介寿几何词谩费,为公仙谷问蟠桃。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君王正殿压金鳌: - 关键词解释: - “金鳌”:古代传说中巨大的海龟或神龟,常用来象征权力和尊严。 - 诗意解读:此处描绘了帝王宫殿的宏伟,象征着君主的权威和尊严。通过将“金鳌”置于宫殿之上
【注释】 曾大父:曾巩,字子固。大父:祖父。有诗云:三春拂榻花黏袖;午夜淘丹月在池;舍弟子飞归蜀:指诗人的好友苏轼,因被贬谪至四川而归蜀。与语及此:与曾巩谈及此事。因取为韵:于是作《浣溪沙》。 【译文】 扬州郊外十里春光明媚,峨眉山半轮新月高挂天穹。 这次游览实是不凡的奇遇,我写的这首诗想象清幽意境非常美妙。 【赏析】 “三春拂榻花黏袖”句,描绘了游人踏春时,被花香熏染的愉悦心情。
注释: 曾大父:指曾几的父亲曾敏行,字子方。有诗云三春拂榻花黏袖午夜淘丹月在池舍弟子飞归蜀与语及此因取为韵:我曾在三月里,坐在你的床沿上欣赏你身上的花香;午夜时分我在炼丹时,月光洒落在池塘中。舍弟曾子飞回到四川后,我们在一起谈论这些。 故山不可到,归梦到天池:故乡的山水无法到达,我的梦境却能飞到天池。 想见山中叟,磨崖待我诗:我思念着山中的老人,他在岩石上等待我的诗作。 赏析:
注释: - 有弟留南楚,经年不寄书。 - “有弟”:即“有弟在南边”。 - “留南楚”:留在南方。 - “经年”:一年。 - “不寄书”:没有寄信。 - 天涯数行泪,独对鹡鸰图。 - “天涯”:形容距离遥远。 - “数行泪”:几滴眼泪。 - “独对”:独自一人。 - “鹡鸰图”:鹡鸰的画或诗。 -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有弟在南方,经过一年的分离
【注】: 曾大父:曾几的父亲。 三春拂榻花黏袖:春天的三月,花落沾湿了袖子。 夜半淘丹月在池:半夜里淘洗丹药,月亮出现在池塘中。舍弟子:我的学生。飞归蜀:指我的学生飞回四川。语及此:谈到这些,即说到这首诗。因取为韵:于是写诗来和韵。 入蜀寻幽迹,应先到浣花:进入四川寻找幽静的踪迹,应该首先去浣花溪。 诚知锦城乐,亦记早还家:真诚地知道锦城的美景很快乐,也记得早早回家。 【赏析】:
【注释】 ①曾大父:即作者的祖父曾几。②三春:指春天的三个月,即初春、仲春和暮春。③黏袖:沾湿衣袖。④午夜淘丹:在半夜里淘米做饭。⑤“舍弟子”句:诗人离开家乡,远游蜀地,与家人告别。⑥语及此:说到这个。因取为韵:即因此作诗。⑦客行:离家远游。⑧时:有时;也。⑨醇醪:指美酒。⑩一盏:一杯酒。⑪云安米:指米,云安是地名。⑫正淘:正在淘着。⑬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离家远游时的情景。 首联写离别之情
注释: 曾大父:曾大父,指曾大父的诗文。 诗云:三春拂榻花黏袖 译文:曾大父的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三春拂榻花黏袖”。意思是说春天来临的时候,床上的花被风吹动,花瓣沾满了衣袖。 午夜淘丹月在池舍弟子飞归蜀与语及此因取为韵 译文:半夜时分我在池塘边淘洗丹药,月亮从水中升起。我的弟子突然飞回蜀地与我交谈,谈到这件事我因此取来这首诗作为韵脚。 吾祖屯田公,遗书悉安在。 译文:我的父亲是屯田公
题花光长老画 昨天想要泛湘江去,撩起衣摆望着九疑山。 清澈的湘江如今就在手边,一叶扁舟再往何处去?
【注释】 曾大父:指曾巩(990-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三春:春季三个月。拂榻花黏袖:拂,擦;黏,粘住。拂榻,意为擦拭床席。花,这里指梅花。黏袖,意为沾在衣袖上。午夜:夜深。淘丹:炼丹术的一种。月在池:月亮在水中映出。舍弟子:即舍弟。飞归蜀,指从四川返回家乡。与语及此:和你说这件事。因取为韵:因此我拿来做诗的韵脚。 【译文】 曾大父有诗说
注释:曾大父有诗云三春拂榻花黏袖午夜淘丹月在池舍弟子飞归蜀与语及此因取为韵 尔去逢诸父,髯霜貌渥丹。 贫穷宜此报,富贵却难安。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父亲的赞美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诗中“尔去逢诸父”指的是作者的父亲曾大父,“髯霜貌渥丹”形容父亲胡须如霜雪般白,面容像丹药一样红润。“贫穷宜此报”表示贫穷可以让人更加珍惜生活,“富贵却难安”则表示富贵并不能让人真正地得到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