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梈
弱冠(20岁)从游狎(轻慢)山水,三十余年屈伸指(指仕途的升降)。南随粤(广东)鸟北随燕鸿(大雁),只今甚矣吾衰矣(今天怎么这么衰老啊?)。 学问无成不了事,况望清名照书史(没有学问就不能做事,何况希望名声照耀在史册上!)。得归重赋茅屋春,青眼相看赖吾子(我回家后,你愿意看我写的文章吗?赖吾子:依靠你)。 丹铅曾近更生阁,但惜案头萤乱死(曾接近过左思的《齐都赋》,可惜案上的萤火虫乱死了)
古杉行 丹陵观,有古杉,屹如双阙当云门。 丹陵观:位于丹岭的观景台上。 丹陵观,有古杉,屹如双阙当云门。 双阙:古代皇宫前建双阙,此处形容古杉高大壮观。 云是钟君之手植,君去此树馀空村。 云是钟君的手植,指古柏是钟离权亲手种下的。 尾摇翡翠梢八表,根结蛇蛟行九原。 翡翠梢:绿色的树枝。 翡翠梢,八表:四面八方。 九原:古人认为人死后魂归九泉,即地下。 尾摇翡翠梢八表
【解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诗人在友人即将离别之际,设宴饯行,作诗相赠,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首联以“留”字起兴,写送别的场景:黎明时分,风雨飘摇,山树摇曳,友人把书放在案上,对着美酒,聆听着鸣禽的啼叫,似有依依惜别的情怀。颔联两句写友朋离别后的情景。友人离去,我只好独自留在京城,思念之情如痴如醉,难以自持;又恐友人春光明媚时已去远方,不知何时归来。颈联两句写友人的离别,也暗含诗人自己的处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送别危太朴的一首送别诗。 望瀛海 -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因此“望瀛海”可以理解为送别的地点是瀛洲,也就是传说中的仙山。 一、译文: 危君英妙年,独往志千载。天马出名驹,空行见风采。 昨天衔书到空谷,甚欲留之不能待。九月开帆指四明,要逐高秋望瀛海。 海水上接天漫漫,世人不知此别难。当君夷犹碧屿日,我是对月永夕猿狖啼青峦。 江树叶飞天雨霜,江上吴歈思断肠。窈窕徐家儿与女
这首诗的原文是: 夜上乌岩 扁舟夜傍乌岩宿,然火上岩寻古祠。 老巫辍睡启神户,牵幌请官窥汉仪。 汉家将军利于鹘,征行往往皆良奇。 光武皇帝圣,举以善驭皆周知。 将军再出定穷粤,忠义耿耿光精垂。 不然夷祀已千载,何定至今歌舞之。 高悬铜鼓五兽缺,以手摩拂增深悲。 蜈蚣宵行蛛网结,不识款书何岁时。 庭中蕉叶照石面,猛虎出谷灵风吹。 泽鱼导从吏扶掖,欲留颇复惧深危。 登临有客动必戒,况此星露景倭迟。
孟先生 孟先生,爱青山,看山累月出不还。蹇驴长笑天地间,杖头酒壶时取酌,身须饥病多容颜。 注释:孟先生,指孟浩然。爱青山,喜欢青山。看山累月出不还,形容他喜欢山水,以至于整年都在山里看山。蹇驴长笑天地间,蹇驴(老驴)嘲笑天地间的万物。杖头酒壶时取酌,拿着酒壶随时饮酒。身须饥病多容颜,因为饥饿和生病而面容憔悴。 译文:孟先生,喜爱青山,整年都在看山,以至于没有回来过
这首诗是朱炼师对城西山美景的赞美,描绘了山、水、石、松等自然景观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修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诗中的“朱炼师”可能是一个道士或者修行者的身份标识,暗示了他可能正在进行某种宗教或哲学上的修炼。 “城西山”是这首诗的主题之一,它被描述为相钩连,隔水照见蔚蓝天,中有芙蓉碧崭然。这里的“城西山”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也可能是象征性地指代一种理想或信念。
诗句翻译: 方丈新亭隐丛筱,下有长风荫清沼。 林间白日漏游丝,空外青烟送飞鸟。 人生百岁今半之,更百千岁将奚为。 麻姑自是好风骨,按行蓬岛归何时? 诗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野逸的亭子,诗人以方丈新亭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在诗中,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形象化的语言,如“林间白日漏游丝”,“空外青烟送飞鸟”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自然之中
奉观许尊府遗墨 奉常许君玉色立,手抱父书红锦袭。 纷茫蜀令九霄神,抉摘郢州千首湿。 钟张虽云世已远,任赵未可肩相及。 叶满天地雨声急,我纵览之重于邑。 却忆风雷昨夜颠,万壑起尽蛟龙蛰。 不然尺素寻常耳,何日萧萧百灵集。 草堂惊怪不敢留,至宝岂复能轻酬。 还君子孙世善收,扁舟归弄江湖秋。 注释:奉常许君,指唐玄宗李隆基。玉色立,形容容貌美好。手抱父书,指李白的诗作。红锦袭,比喻诗篇色彩艳丽。蜀令
注释: 幽人本自居丘壑,误上青天养黄鹤。 幽人原本居住在深山之中,但因为误上青天来养育黄鹤。 长敖四海不知归,几见珠玄杂花落? 长时间漂泊于四海,也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何处,又有几时看到过像珍珠般洁白的玄鹤和各种五彩斑斓的花落下呢? 厌原山下遇余君,语余世事徒纷纷。 在原山脚下遇到你,告诉我世间的纷扰都是虚妄。 书眼犹如牖中日,宦情正似岭头云。 读书的人的眼睛就像窗户中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