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菊的七绝。首二句写种菊已久,故有庄名;三、四句写菊香酒香,日暮采菊;五、六句写菊色纯正,遐龄未央;末两句写想采摘菊香。 【答案】 译文:我种的菊花已经长成了一座小山,水渠流过的门前也弥漫着菊花的香气。常常把美酒拿来赏菊,傍晚时分还打算以它作粮食。菊花的颜色纯正没有混杂,长寿之年还没有完结。什么时候能够用筐篓来采摘它的残花呢? 赏析: 此诗为咏菊之作。首联“种菊久成庄”
《梅轩为李天瑞赋》是明代诗人史鉴的作品,此诗通过描绘一幅梅花与文人雅集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注释: 1. 爱此梅花好: - 关键词:爱(喜爱)、梅花(梅花树的花朵)、好(美好) - 注释:诗人对于梅花有着深厚的感情,认为梅花的美丽值得欣赏和喜爱。 2. 移来对草堂: - 关键词:移(搬移到)、草堂(古代文人雅士常在野外搭建的小屋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虎山桥的所见所感。 “雨后水初漫,日斜山更明”描述了虎山桥下的景色:雨水过后水面开始荡漾,太阳斜照使得山峰显得更加明亮。这里的“水初漫”和“日斜山更明”都是对景色的描述,而“地居吴下胜”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地居吴下胜,人似越中行”进一步描绘了虎山桥所在的地区。这里提到“吴下胜”,意味着这个地方有独特的魅力;而“人似越中行”则表明这里的居民像越人一样生活。
【注释】: 1. 相为吊古:一起凭吊历史遗迹。 2. 砧声:捣衣杵击的声音。砧,捣衣石。 3. 吴苑:即“姑苏台”,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是古代吴国的宫殿所在,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汉书·地理志》说:“吴王阖闾城姑苏以为都焉。” 4. 雁影:秋雁南飞时留下的轨迹。 5. 得句频催和:指诗作完成后要多次催促别人来和。 6. 行杯更旅酬:指饮酒作乐的宴饮。 7. 风流:风度、才华。 8. 妙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斗室开幽处,云门俯水涯”:斗室指的是小小的屋子、书斋;幽处,指清静幽雅之处。云门指寺庙的门楼,俯瞰着流水的尽头。这两句的意思是,小屋子位于清幽的地方,寺庙的门楼俯瞰着流水的尽头。 “四方裁十笏,一座演三车”:四方指的是四方的地面,裁是裁量的意思;十笏是指方形的地砖,每块方砖长宽都是一尺,所以十笏为一尺乘十,即100尺见方;座指的是寺庙,演是演释的意思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先根据诗句内容判断其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艺术效果并赏析其作用。本题中“吴溪草堂”是诗眼,也是全诗的线索和中心。“继志能归璧”“贻谋在肯堂”,这是说继承父业的人应当把父亲的美德如璧玉一样珍视,传给子孙;“重来山不改,旧种树加长”,这是说故乡的山水景色不会随着人的离去而改变;“燕雀晓相贺
【注释】: - 十年才一见,离合动悲伤。——此句表达了作者在与母舅朱渔隐分别后,时隔仅十年再次相见,却因分离而引发强烈的悲伤情绪。 - 授璧投河水,驱车送渭阳。——此处引用了两个典故。“授璧”指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王欲以十五城换璧的故事,而“投河”则是比喻为逃避现实困境。“驱车送渭阳”则是指送别时的场景,渭阳是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
诗句 1. 省墓才南下,辞家又北征。 - 省墓:指的是到墓地进行祭祀活动,表示对逝去亲人的纪念和尊敬。 - 南下:表明诗人刚从北方返回。 - 辞家:告别家乡,准备前往新的目的地。 - 北征:继续北上,去往北方某地。 2. 淮山临驿路,易水绕都城。 - 淮山:指淮河附近的山脉,可能是指诗人旅途中经过的地方。 - 临驿路:指山脉靠近或位于道路旁,暗示了旅途中的地理特征。 - 易水:古代河流
竹房 爱此竹房好,偏宜方外情。 前村江动月,清梵昼销声。 讲后雨花乱,风来天籁鸣。 与师分半榻,高卧尽馀生。 注释: 竹房:竹制的房间或禅房。 爱此竹房好,偏宜方外情。:我喜欢这个竹房子,它特别适宜出家人的性情。 前村江动月,清梵昼销声:前面的村庄里的江水在晃动月亮的光芒,清静的梵音在白日里也消散了。 讲后雨花乱,风来天籁鸣:讲经后,雨花纷乱,风吹时,仿佛能听到天籁的声音。 与师分半榻
【译文】 春色浓得像酒,我劝君喝一杯。送你出门感慨良多,执手相问何时再会。野鸟迎接行人欢叫,林花开放雨中更鲜。停船不愿开动,日暮时分更加徘徊。 【赏析】 此诗为诗人送别友人吴铁峰之作。“行行”,“一杯”是虚指,言其情意绵绵、依依不舍。“嗟此别”、“重来”,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野鸟迎人语,林花着雨开”二句,以物拟人,写景生情。“维舟未忍发”,既点明送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