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近水人家半掩扉, 两山楼阁尚斜晖。 断桥无数垂杨柳, 总被游人折渐稀。 注释:近水的人家,半掩着门,两山的楼阁,还残留着斜照进来的光辉。无数的断桥边上长着垂杨柳,但总被人们折断,变得稀少起来。 赏析: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史鉴的作品《断桥分手二首》。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断桥边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首句通过描绘近水人家半掩门的景象,引出了后面的主题
日暮桥边酒棹回,残唱送余杯。 人生易老春光暮,能为看山几度来。 - 日暮桥边酒棹回:描述了诗人在日落时分回到桥边,饮酒的场景。这里的“日暮”和“酒棹”都暗示了时间是傍晚,而“酒棹”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饮酒的动作。 - 更能因残唱送余杯: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不舍,以及通过听歌来送别自己的心情。这里的“残唱”可能是指离别时剩下的歌声,而“送余杯”则暗示了诗人对这次离别的留恋和感伤。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东楼共倚雪初深:在东边的楼上一起靠着下着大雪。 - 静夜名香伴醉吟:在静静的夜晚用香气陪伴我沉醉地吟诵。 - 今度风光又如旧:今年的风景和往年一样美好。 - 千家灯火閟春阴:成千上万的家庭点起灯光,遮蔽了春天的阴暗。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译文: 东边的高楼我们共倚,看着雪景刚刚下过。 在寂静的夜晚里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黄鸟”“柳絮”起兴,写离别时杨柳依依、黄鸟哀叫的情景和惜别的情态,渲染出一片离愁之绪;接着直抒情感:“送君无计伴君归”,用典,典出《诗经·邶风·燕燕》,意思是说:没有好的计策来送你回家,表达了对友人的依恋之情;最后写自己送别友人后的惆怅心情:“一春买遍金陵酒,落尽红香万绿肥”,意谓春天里我买了很多的金陵美酒,但是如今都喝掉了,也只留下满地的花瓣
注释: 东风吹动雪花飘落在春日的泥土中,曾经借宿吴地僧人的半榻安息。 我满怀惆怅地再来时却无法见到你,野禽飞到曲栏上啼鸣。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与友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诗。首句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图,东风吹起,雪花飘落,春泥中泛起一片洁白。第二句则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解释,诗人曾经借宿在吴地僧人的半榻之上,度过了一段宁静的时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诗人再次来到此地,却无法见到那位昔日的朋友
送吴禹畴之广东宪副任 持节遥遥五岭行,瘴烟蛮雨避前旌。 已知吏戢无渔猎,莫倚时平弛甲兵。 诗句拟从官长学,舶船多候海风生。 隐之自是君家事,不为贪泉易此情。 注释: 1. “持节”: 拿着皇帝赋予的符节。 2. “遥遥”: 形容距离遥远。 3. “瘴烟”:指热带山林中特有的雾气和瘴疠之气,使人感到不适。 4. “避前旌”:躲避着前进方向的旗帜。 5. “吏戢”:指官员减少,政令收敛
【解析】 “竹深门闭乱藤垂,隐几观书欲倦时”是写自己读书时的情态。竹深门闭,环境幽静;乱藤垂蔓,绿荫满院,诗人在这幽静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读书。“长啸不知风起处,槐花吹落戏鹅池。”是写自己读书后的情态。读累了,就放开嗓子长啸一阵,不知道什么时候风已经刮起来了,这时院子里飘落着槐花,一群鹅在池塘边戏水。“长啸不知风起处,槐花吹落戏鹅池。”意思是,长啸声中,不知道什么时候,风已经刮起来了
夜宿乌镇有怀同游诸君子二首 风荡彩舟明月中,鸳鸯湖上水如空。城中年少能歌舞,也学蛾眉故恼公。 注释:在乌镇的夜晚,我乘着五彩斑斓的船在明月照耀下前行,湖面仿佛空无一物。城中的年轻人擅长歌舞,却学着模仿女子的姿态来打扰别人。 赏析:诗中的“风荡彩舟明月中,鸳鸯湖上水如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五彩斑斓的船只在月光下摇曳生姿,湖面宁静透明,宛如一面镜子。而“城中年少能歌舞
注释: 国香零落佩纕空,芳草青青合故宫。 谁道有人和泪写,托根无地怨东风。 译文: 国家的芳香已经凋零,只剩下空荡荡的玉佩在风中摇曳。 芳草萋萋,覆盖了合宫的遗址。 谁能说有人在这里流泪写下诗篇?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根茎托付给无处安放的东风。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感慨。首句“国香零落佩纕空”,描绘了国家衰落后,曾经辉煌的香气已经消散,只剩下空空的玉佩,象征着国家的灭亡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把握,理解诗句含意,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一首:两两归舟晚渡关,孤云倦鸟各飞还。“归舟”指的是归乡的游子们,他们乘船归来,渡过了关口。这两句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孤云倦鸟各飞还”是说归途上所见之景,孤云和倦鸟各奔前程,各自回归自己的家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归途中所见景色的感受。 第二首: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乌镇”指乌镇古镇,“桥”是指桥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