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用
耻庵 子车古有训,人不可无耻。 悠悠下千载,闻者乃兴起。 清风濯厚颜,伊人欲何俟。 西山伯夷蔽,东海鲁连水。 愿言谢贤达,毋独为君子。 注释 1. 子车:指孔子弟子子路。 2. 训:教诲。 3. 人不可无耻:指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 4. 悠悠:长久、深远。 5. 下千载:流传了千年。 6. 兴起:激发、振奋。 7. 清风:比喻高洁的品德。 8. 厚颜:指不知羞耻。 9. 伊人:代指他人。
念奴娇·中秋和钟石 中秋三五,悄依稀犹是,去年风物。 云卷青霄开夕殿,一色瑶阶银壁。 万斛天香,千寻仙桂,下界霏丹雪。 岧峣鹫岭,聊让唐人四杰。 堪爱更漏声沈,明河影澹,特地清辉发。 天许姮娥呈素面,半点绿烟都灭。 肃肃冰绡,泠泠玉佩冉,冉垂云发。 问侬何事,家家今夜圆月。 【译文】 在中秋之夜,我独自赏月思乡,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看着天空中的云彩缓缓地飘散开去,仿佛是在为我送行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作品,名为《重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客中今日,恰江南端午。 - 注释: “客中”指的是作者自己身处异乡他乡,“今日”表示当前时刻。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异乡度过端午节的情景。端午节是一个关于纪念屈原的节日,但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提及屈原
【解析】 本题考核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重点是“逐句释义”。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要求既要对整首诗有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句进行逐字逐句的理解,不能漏解也不能错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注释、重点句子和标题来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五月十二日喜雨之际写的。首联“金人捧露盘,五月十二日喜雨”,点明时间与主题。颔联“仰皇天,驱雨伯,驾飞廉。”写自己仰慕上天,驱散阴霾
张玉湖再赠送吕梁石砚和石笔阁,我作诗回谢。 何人赠送我一块方尺大小的砚台,上面有云朵般的纹理和雪片状的纹路。 玉湖不来这里凿制吕梁石,感叹这东西何时才能见到? 女娲炼五彩之石用来补天,得到了它三年了。 为君整理笔墨又叹息,衰谬的东西他时那可流传?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首联写砚台的来历;颔联写自己对吕梁石砚的喜爱之情及因玉湖不来而遗憾;颈联写得到吕梁石砚的喜悦心情,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上阕写“嘉树含风”之景,下阕写“疏帘映雨”之景。全词以嘉树、疏帘为媒介,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感真挚感人。 【答案】 (1)译文:庭院中满目都是风摇动的树叶,雨点透过疏帘洒落下来,端午节的景色依然。 (2)赏析:首句写嘉树含风,是说风吹过嘉树,树叶摇曳,发出飒飒的声音。第二句写疏帘映雨,是说雨打在疏帘上,使疏帘上的花纹更显清晰。第三句写端阳景物依然
日丽瑶京,风和锦里,平安两字频传。 注释:太阳照耀着美丽的京城,春风拂过繁华的城市,“平安”两字频频传来,表达了对家乡平安的祝愿。 别来明月,三十六回圆。 注释:自从离开家乡以来,已经过了三十六个月亮了,每次都是圆圆的,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恰是禁烟时候,清溪上、华萼堂前。 注释:正好是在禁烟的时候,站在清澈的溪水旁,华萼堂前,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香雾醒,绯桃翠柳,妆点艳阳天。
【注释】 颍川:郡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汉、魏至唐为颍川郡。四长:指颍川四大家族。山阴:地名,在今浙江绍兴。一丘:指王夷甫,字夷甫,晋王衍的族兄,以才学知名。河阳:地名,在今河南孟州。王涣:字叔通,曾任河阳太守。高柔:字子惠,曾任官城令。 彼美前大夫,嘉行振儒流。 寂寞千载下,吾侯迈前修。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友人赴京都赴任写的赠别之作。诗的前八句写友之为人及其政绩
【注释】 ①满路花:词牌名。此调有单调和双调两体,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前后片各四句。 ②风前:风中。 ③雨后:雨水之后。 ④草:指草地,这里指草地的嫩芽。 ⑤三月里:农历三月时节。 ⑥清晓:黎明时分。 ⑦金尊:指盛满美酒的酒杯。须臾:片刻。 ⑧无奈:无奈何。 ⑨离愁:离别时的忧愁。伤怀抱:伤心地抱头痛哭。 ⑩绣帘:用彩色丝线缀成的帘子。斜卷:倾斜着卷起。 ⑪韶华:美好的时光。九十:指三十岁
【解析】 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太湖时所作。上片写自己曾经游历过太湖一带,与当地的文人雅士交游甚欢。“人间何处有丹丘”化用李白《山中问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下片写自己晚年在沧洲的生活,与前人相比,显得更加平淡、闲适。“寻画史,接诗流,老沧洲”三句,写自己与当地文人雅士交往甚欢,结庐沧洲,过着恬淡闲适的隐逸生活。结尾两句以景收束全词,表现了作者的闲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