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惺
【注释】 报国松:指松树。 拳奇屈曲如巫峰:形容松树的形态奇特,如同巫山峰林。 神物:指松树。 盖影涛声皆已庸:意思是说,松树的树荫、涛声都已变得平庸。 苟:假如。 贵形:珍爱其形状,意谓重视松树的形象。 直取意:只取其精神。 兹:此;这棵。 是时:此时。 宜月特不月:月亮有时明亮,有时暗淡。 幻昧:模糊不清。 风泉蓄泄:指风吹过松树,水从石缝中流过。 髣像:仿佛,好像。 以此:用这些事物来比喻
【注释】: 1. 溪晚:傍晚时分,溪水显得格外的清澈。 2. 浩渺秋难望:秋天的景色辽阔而深远,看不到尽头。 3. 平林但远烟:平缓的树林中只飘着淡淡的炊烟。 4. 山枫红隔寺:红色的山枫树隔在寺庙的前方。 5. 寒犬喧疏店,惊鸦乱晚天:冷清的街道上,一只只狗叫声喧闹;远处的乌鸦在混乱的晚霞中飞过。 6. 僧归残雨外,笛散夕阳边:天色渐暗,僧人已回到寺庙外面;笛声散落于夕阳西下的地方。 7.
【解析】 此诗首联写水仙花不畏严寒,不惧喧哗,自得其乐。颔联写诗人对梅花的赞赏:梅花在寒风中绽放,傲骨铮铮;而水仙花则以清丽脱俗、高洁典雅著称于世,是君子之花。颈联写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你虽生于寒冬却能与春花相伴,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啊!尾联写诗人对水仙花的赞美之情:你虽生于春风却能与梅花相伴,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啊! 【答案】 每笑梅花太畏暄(怕喧闹),一身自许历寒温(水仙花不怕寒冷
【注释】物值:物以类聚。同时:同一时间,同一天。妒亦宜:也值得嫉妒。梅花今见子离离:今天看到梅花开得那么美丽。子:你。离离:鲜艳美好的样子。相逢:相遇。洞口:指水仙洞中。千红:万紫。素影:洁白的花影或花的素色影子。君:我。 赏析: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作者在水仙洞中偶遇一位女子。她容貌姣好,与水仙花一样洁白、芬芳。两人一见钟情,但彼此不知对方是何人。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佳人的爱慕之情。全诗语言优美
第一句“至巫山”指的是到达了巫峡。 第二句“不历巫山曲”,意思是没有经历过巫峡的曲折,就无法真正了解长江的壮阔与险急。 第三句“焉知楚塞长”,意指如果没有亲自走过楚国边境,又怎能知道楚国土地的辽阔呢? 第四句“巴东行二日,才到古高堂”,意在表达作者在旅途中经过巴东,用了两天时间到达了古高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和手法的题目,注意要仔细阅读诗作,从题材、主题、意象、构思、意境、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分析判断。此题要求逐句翻译,并分析其含义及作用,因此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分析。 【答案】 译文: 早晨起来吃过早饭后就要上路,新晴阳光淡薄照在山岫之上;光色开始显得明亮而着林,林木映衬着前后景物自成一格。太阳越长越红火
观象台铜浑天仪刻漏 制出何人手,年标异代君。 篆成蝌蚪迹,斑上鹧鸪纹。 古瓦栖朝露,孤楹抱宿云。 九金来禹牧,七政准尧文。 候较吹葭审,躔从累黍分。 当时甘石辈,心目太精勤。 注释: 1. 观象台铜浑天仪刻漏:观象台的铜质浑天仪上的刻漏,用于计时。 2. 制出何人手,年标异代君:这个仪器是哪位古人制作的?它的标记代表了什么意义? 3. 篆成蝌蚪迹,斑上鹧鸪纹
归经玉泉 犹是山中九月秋,来时流水夜中幽。 泉声不在有泉处,曾向林蝉岭月求。 注释: 归经玉泉:回到经过的泉水边。 犹是:还是。 九月秋:指深秋时节,因为深秋季节往往天色已晚,月光如水。 来时:指诗人回来的时候。 夜中:在夜晚。 幽:寂静无声,也形容深奥、深远。 泉声不在有泉处:指泉水的声音并不总是在泉水的地方发出。 曾:曾经。 向:寻找或寻求。 林蝉:树上的蝉。 岭月:山岭上的月亮。 赏析:
【注】 1. 铁:金属元素。 2. 万象:佛教语,万物皆备。 3. 精神孑:孤独。 4. 恒沙:佛教语,指极微细的数。 5. 䥴(léi):铁锈。 6. 阿育王(yùwáng):古印度国王,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 7. 摩挲(mósā):抚摸、摩弄。 8. 巨细:大小,形容精细。 9. 灵顽(wán): 灵活或迟钝。 10. 本:本来。 11. 古铁: 古老的铁器,即铁器。 译文: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游茅山四首·其一》。全诗如下: 游茅山 山以人得名,去来关隆替。 犯雨访句曲,谅亦有冥契。 依夕忽如朝,舆步踏残霁。 天高百灵肃,山空众响厉。 岭上自白云,真人已天际。 始悟洞壑迹,只是真仙蜕。 按图穷物隐,岁晚冰霜闭。 注释: 1. 山以人得名,去来关隆替:意为因为人们在这里活动,所以山得名,而人的命运起伏变化。 2. 犯雨访句曲,谅亦有冥契:意为在雨中访问句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