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松胜灵谷松,拳奇屈曲如巫峰。
神物往往失本形,盖影涛声皆已庸。
苟不贵形直取意,今见此松貌亦恭。
是时宜月特不月,有意幻昧其声容。
一枝每具一丘壑,风泉蓄泄如未落。
以此髣像报国松,辟置盆石当五岳。
【注释】
报国松:指松树。
拳奇屈曲如巫峰:形容松树的形态奇特,如同巫山峰林。
神物:指松树。
盖影涛声皆已庸:意思是说,松树的树荫、涛声都已变得平庸。
苟:假如。
贵形:珍爱其形状,意谓重视松树的形象。
直取意:只取其精神。
兹:此;这棵。
是时:此时。
宜月特不月:月亮有时明亮,有时暗淡。
幻昧:模糊不清。
风泉蓄泄:指风吹过松树,水从石缝中流过。
髣像:仿佛,好像。
以此:用这些事物来比喻。
报国松:以这些事物比喻报国的松树。
辟置盆石:放在盆里,置于案头上。
当五岳:比作五大名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吉祥寺松下夜歌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松树的崇敬之情和赞美之意。
首句“报国松胜灵谷松”,直接点明了主题——赞美松树胜过灵谷之松。灵谷是指庐山,灵谷松指的是庐山上的松树,而报国则是诗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自谦之词。
第二句“拳奇屈曲如巫峰”,形象地描绘了松树的形态特点,如同巫山上的奇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三句“神物往往失本形,盖影涛声皆已庸”,则进一步揭示了松树的神秘之处。神物是指那些超凡脱俗的事物,而松树却常常失去这种本原的形态,其影子和涛声也变得平庸无奇。这既反映了松树的自然属性,也体现了诗人对松树的独特理解。
第四句“苟不贵形直取意,今见此松貌亦恭”,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松树的理解。如果仅仅注重其外在形态,那么松树虽然外表恭顺,但其中的精神却更加崇高伟大。
第五句“是时宜月特不月,有意幻昧其声容”,则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主题。此时月光明亮,时而暗淡,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而松树的声音和容貌却依然清晰可见,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其中。这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第六句“一枝每具一丘壑,风泉蓄泄如未落”,则进一步描绘了松树的景象。每一根枝条都像是一幅幅山水画卷,风泉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这样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山水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第七句“以此髣像报国松,辟置盆石当五岳”,则是诗人对松树的象征意义的表达。他将松树视为报国的化身,将其置于案头作为观赏的对象。同时,也将松树比作五大名山,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