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繻
这首诗是唐代李华的《桃源记》中的后序,描述了桃源的传说和历史的变迁。下面我将逐句翻译这首诗: 诗句: - 传说桃源时避秦,千年一到武陵人。鸡犬鲜逢山外物,桑麻未识世间春。 - 兵燹徵徭是何事,问津逝者葛天民。源里遗民纷纷说,秦时苛政如火热。 - 六国子孙多系累,天下儒生半坑杀。男儿负剑到长城,妇女纫针入南越。 - 我闻斯语犹未终,秦民怒发冲冠中。秦时纲纪虽近暴,惨惨犹存华夏风。 -
这首诗的作者为明代诗人徐渭,他的作品常常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山水之景,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生活的不满。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看山写怀 我居住在喧闹的城市中,但遗憾没有青山绿水环绕周围。 山人在山里,日夕峰峦烟雾起。 山人对着山不理解吟诗,辜负了山水有清音的美景。 我生能诗乏山住,失却画本无佳句。 我虽然会写诗,但没有像山一样居住过
【注释】 吾书不胫走天壤:我的文章没有脚,却能走遍天下。胫(jìn):小腿。 室中遑恤灶无烟:家里连灶火都顾不上烧。遑(huáng)忧:顾念。 惟愁:只怕。 白傅:即白居易。将笑人:将要被人嘲笑。 鸡林:指阿拉伯商人聚居的波斯湾口地区,这里指印度。 【译文】 近年我置办了田地,打算待拙著集成,变卖以供剞劂之费。特恐所作作品不被赏识,不免招致詅痴符之诮也。诗以志之。 吾书不胫走天壤,室中遑恤灶无烟
【注释】遣意再赋:即“赋得送别”,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初唐时期。 世间已置六尺躯:世间已经放置了身躯。六尺:古代长度单位。 身上犹存三寸舌:指人有才学,能言善辩。三寸舌:比喻人的才能。 南溟之鹏、北海鲲:南溟的鹏和北海的鲲。南溟:南海,指南方海域。鹏:一种巨大的鸟,传说中能飞越四海。北海鲲:北海中的大鱼,也指大鱼。鲲:一种巨大的鱼,古人认为它能化成龙。 屈伸变化归一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闲居书事兼述怀》。 富贵可轾亦可轩,贫贱居后如居前。 - 富贵可轻可重,也可以高扬也可以低下,贫贱可以忍受也可以放下。 夙昔摊书拥万卷,铭功直欲上燕然。 - 过去常常摆书堆成万卷,铭刻功绩想要登上燕然山。 有时萧寺划齑饭,魂梦复在韩、范边。 - 有时去萧寺吃稀饭,魂梦还在韩愈、范仲淹边。 不然著述老一世,「东观馀论」、「南华篇」。 - 否则一直写下去老一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送客归浙》。下面将逐句翻译这首诗: 译文: 送你去浙东,那里离这里有三千里之遥;海上蓬莱隔着弱水。你正好在这个时候回到家乡,轮船一日秋风起。 钱塘八月潮头高,你回来正好赶上曲江的涛声。旧时范蠡乘船的地方,没有你那样跨过大海浪。 与你的相逢在顷刻之间,而与你别离却是漫长的岁月。寄语中原乐土的人们,不要像我们一样成为海岛的居夷客! 你居住在武林山水之乡
注释:我生时葬在荒郊的墓中,现在还没有哭过。希望你们能像商山四皓一样,劝勉君王勤政。 译文:我生前就葬在荒野的坟墓中,至今还没有哭过。希望你们能像商山四皓一样,劝勉君王励精图治。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殷切期盼和深深忧思。诗人以商山四皓为例,希望君王能够效仿他们的高尚品德,为百姓谋福祉。诗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爱
解析 1. 生天当在诸君后,成佛要在诸君前。居前不肯使人轾,居后岂肯使人轩! - 生天当在诸君后: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死亡可以发生在他人的前面,即希望自己先于他人去世。这是一种表达对生死观念的态度,强调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 成佛要在诸君前:这里的“诸君”可能指的是同辈或朋友,意味着诗人希望自己最终能达到佛教中的涅槃状态,位于众生之上。 - 居前不肯使人轾,居后岂肯使人轩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作品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回答。 ①“亦欲化鹤归辽天”中的“亦欲”意为“也”;“化鹤”是神话传说中指仙人乘白鹤飞升而去,此处比喻诗人想乘船远去,离开这荒废的辽东;“辽天”即辽地,辽代的疆域
注释: 1. 不知:无法得知。2. 堪:能够。3. 骈枝:同枝,并列的树枝。4. 大块:大地。5. 殇:夭折。6. 胚胎:婴儿。7. 天帙:天空之网。8. 缠:缠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感悟的诗作。从字面上理解,诗人在感叹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生的无常。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思考,引人深思。 第一句“不知何时堪解脱”,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