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薰
【注释】 (1)拈古十四首:即《拈古四十八首》,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一组诗。 (2)父子至亲: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这里指父子关系。 (3)心眼无二:形容心和眼睛没有一点杂念。 (4)筑著磕著:形容用力非常地大。 (5)透顶透底:形容极其彻底。 (6)傍观:旁观的人。 (7)当儿戏:当作游戏一般。 (8)苍龙搅动澄潭水:比喻旁观者的态度如同苍龙在水中搅动清澈的潭水一般,使事情变得混乱不清。
译文: 这老汉,手头短。灵隐寺里不是这样,见成公案,给你三十棒。棒头有眼,龙蛇易辨。 注释: 1. 这老汉:指僧人,即出家人。 2. 手头短:形容和尚没有钱。 3. 灵隐寺:在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面的北高峰下,是佛教禅宗的寺院。 4. 见成公案:现成的案例。 5. 与汝三十棒:给你三十棍棒。 6. 棒头有眼:棒头上有眼睛。比喻棍棒的一端有尖,容易辨别。 赏析:
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给出的诗句“拈古十四首 其十四”。这首诗由王安石创作,共十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将这十四句分别对应到十四个关键词,分别是:田、难、手、易、说、转、仙骨、九转、还丹。 我们逐句解析这些关键词: 1. “开田甚难,难中却易”:这里描述的是开发农田的困难之处,但在困难之中却找到了容易的方法或途径。 2. “展手甚易,易中却难”:这里描述的是展开双手的动作容易
注释:万法归一,这是何物?海口难酬,这一问难以回答。得不到青州一领衬衫,差点丧命,几乎丧失生命。 赏析:这是一首佛教诗,颂赞佛家“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皆空”的教义。首句是全诗的总纲,“万法归一”就是“一切皆空”。第二句是说,“这一问”就是“万法唯识”,即一切法(一切事物)都是从一心(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即万法唯心论)。第三句说,“这一问”就是“一切皆空”。第四句写自己对佛法的信仰
【注释】 镜清:佛教语,指如来藏。 摇头:即摇头佛,是唐代的佛像。 摆尾:即摆尾佛,是印度的佛教菩萨像。 玄沙:梵文音译为“般若”,意译为“智慧”。 争奈:怎能奈何。 道底:指佛法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禅宗公案。所谓禅门公案即禅宗里所传诵的典故或故事,用来说明佛理的,往往与禅宗的道理有关。这些公案在禅宗中流传甚广,影响颇深。 诗题“拈古十四首”中的“拈”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拈来,二是拈起
【注释】 及早游方及早归:及早,指早早;游方,指行脚僧四处云游;归,指返回。参禅须是后生时: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一旦领悟了佛法的真谛,就可以立即开悟,因此要“及早游方及早归”。傍人不必轻相笑:旁人不必轻易取笑他;“傍”是旁边的意思,“轻相笑”是指轻视嘲笑他。临际元呼小厮儿:临近的时候,还喊叫身边的小童(仆人)。 【赏析】 此诗写一位禅师劝勉同修不要为名利所累,要早日参禅开悟。 “及早游方及早归
注释: 1. 十五为僧二十归,途中莫比在家时。 二十五岁出家成为僧人,二十几岁就还俗了。在回家的路上,不要与在家时相比。 2. 老僧留浙汝回蜀,三昧从来古不知。 年迈的老和尚留在浙江(今浙江省)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而你却要回到四川(今四川省)。自从三昧真精的法门从古至今都没有人知道。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师孙昧禅师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师孙昧禅师的尊敬和不舍之情。 首联“十五为僧二十归
【注释】 1. 拈古十四首:唐代诗人李涉的一组诗。拈,即摘取、选择的意思。 2. 即心即佛:佛教语。指人的心即是佛。 3. 甜瓜甜彻蒂:比喻人心纯净,没有杂念。 4. 非心非佛:禅宗语。指人既不是心又不是佛。 5. 苦瓠苦连根:比喻事物的根本。 6. 斫却月中桂,清光迸海门:砍掉月亮中的桂树(象征世俗名利),使清亮的月光射入海门(象征真理)。 7. 个里若能开正眼:指人如果能打开眼界,看清真相。
【注解】 毡拍:古代一种用毡子做的乐器,形如拍板。通:传达。五音六律:指音乐的五根弦和八种不同的音调。流落:沦落、飘泊。消息:信息。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流落异乡时写的一首咏物词。首句“毡拍板,无孔笛”以毡拍为题,形象地描绘了这种乐器的形状特点;第二句“狭路相逢,五音六律”,则以五音六律比喻琴瑟之交,暗喻自己与知己相遇,如同在狭窄的路上相逢一样,又像五音六律般和谐悦耳;第三句“流落丛林知几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辞别净慈寺时所作,表达了他离开净慈寺时对山水景色的留恋之情。 “湖上”三句:指净慈寺座落于西湖之上,诗人站在寺前湖上的高地上,远远眺望着寺内的景致。关、跻攀,均指登临。老无定力随风转,指诗人年纪已高,体力不支,没有定力,只能任凭风向随意改变方向。过北山,指诗人又来到南山。 这首诗写诗人辞别净慈寺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离开净慈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首句写诗人在湖上遥望净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