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薰
【译文】 海上明亮的和尚,衲僧不知有。 寒冷地方忽然相逢,寻常无处去讨。 去讨要,不要草率,龙王宫殿,有谁亲近? 【注释】 偈颂六十八首 其四十二: 海上明公秀:明公,佛教用语指佛。这里指高僧。 衲僧不知有:衲僧,指出家人,即和尚。 冷地忽相逢:冷地,指寒凉的地方。忽然,形容时间短暂。相逢,偶然相遇。 寻常无处讨:寻常,平常、一般。到处,到处寻找。讨,求索,请求。 莫草草:莫,不要。草草,马虎
【注释】: 春光冉冉,春天的阳光慢慢升起;春日迟迟,春天的太阳迟迟不落。 春风包裹,指春风温暖而和煦地包裹着大地;上下四维,指天地万物都在春风的呵护之中。 黄莺声在柳阴西,即黄莺的鸣叫声在柳树的树荫里回荡;此意明明说向谁?即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清楚地向谁说的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属于偈颂类诗。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宗教诗歌形式,通常用韵语来表达某些道理或佛理,以劝诫人们皈依佛法
【注释】 偈:梵语的音译,即“颂”。 偈颂:佛门用语,即“佛偈”。 铁壁:指坚不可摧的防线。 那边:指敌方。 那边更那边:意谓对方越强我愈强。 事到极头:事情发展到了尽头。 须倒断:必须彻底失败。 瞎驴𨁝跳过西天:意谓敌人被打败后,像瞎了眼一样盲目前进,最终落入西天的陷阱。 【赏析】 此诗以“偈”作韵脚,是佛家用语,即所谓“佛偈”。全诗共六句,前两句写敌军势盛,后两句写我军势大,末句写敌军败走
这首诗的原文是: 兔马蹄中无角,牛羊头角不露。 不知不会事,事同一家亲。 多见多闻者,千差万别心。 毕竟天无二月,明月独照金轮。 注释与赏析如下: 第一句: 兔马蹄中无角 - 兔马有角:这是对“兔马”的一种形象描绘,兔子和马在传统文化中都有某种象征意义或特征。 - 蹄中无角:这里的“蹄中”指的是马的蹄子内部,而不是整个蹄形。所以,“蹄中无角”,就是说兔子的蹄子里面没有像马那样的角。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即佛语。偈,梵语sutra的音译。颂,梵语sūtra的音译。“偈颂”是佛教的一种唱诵经文的形式,由四句组成,称为一偈。 六十八首:唐代高僧寒山子(公元728~793年)所作的六十八首《诗》中的第一首。 其三十六:指这首诗的第三十六首。 昨夜:昨天夜晚。 倒床:躺在床上。 五鼓:古代以更点计算时间,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五鼓为夜半时分
【注释】: 1、偈颂:一种说教性质的韵文,内容多属佛教故事,也有的是佛教的格言警句。 2、偈(jié):佛教语,即佛经中的“偈”,是梵语的音译。 3、龙:神话中能变化为龙的动物。 4、吞却乾坤大地:指龙能吞云吐雾,使天地间变得昏暗,从而表现出它的威力。乾坤:古代对宇宙的称呼。大地:指广大的土地。 5、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僧拄杖化为龙的情景,表现了其威猛、强大和神秘的力量。同时
偈颂六十八首 其三十四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公案,讲述了德山祖师与佛、祖之间的对话。德山祖师在灵山寺接待了五位来访的弟子,分别称为佛来、祖来等。他问他们:“你们从哪里来?”弟子们回答说:“我从别处来。”祖师又问:“你从何处来?”弟子们回答:“我从别处来。”这时,祖师拿起拄杖,说:“我到这里来。”弟子们说:“我们也是从别处来。”祖师又问:“你从何处来?”弟子们回答:“我从这里来。”祖师说
【注释】: 偈颂六十八首 其三十七 网细鱼稠,药多病甚。 棒喝交驰,一品二品。 山僧恁么逞驴唇,痴客徒劳劝主人。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诗的前两句“网细鱼稠,药多病甚”,是说,网太细了,鱼容易漏掉;药太多,吃多了反而不好。这里比喻禅宗的教理讲得太多,反而会使人产生疑惑、迷惑。后两句“棒喝交驰,一品二品”,则是说,棒喝法与顿悟法并用,顿悟法比棒喝法更上一层,更直接地启发人们觉悟。
注释:想要见到前人,不要存着顺逆的观念。 筑着、磕着,没有地方可去寻觅。 赏析:这首诗是佛教禅宗的“六十六字诀”中的一句。大意是说,我们要想得到佛祖的教诲,不能拘泥于对与错、顺与逆的观念;而是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一切。在修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就能克服困难,最终达到觉悟的境界。这首诗鼓励大家要有一个宽广的心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始终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注释】偈:梵语的音译,即佛经中的偶颂。东山:指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正脉:指山脉的主干。睡虎:形容凶猛之兽。去无踪:老虎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斑今复见:比喻事物的表象消失了而本质仍存在。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两句描写了庐山的地理特征——东山的脉线像细丝一样,但“虎已入林”,故其“踪迹”已经消逝;后两句写庐山的山景,“一斑”喻指庐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