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愚
【注释】 宝瓶:指观音菩萨的净瓶。五浊世:佛教语,指尘世间充满五种恶浊:愚痴、瞋恚、痴迷、贪著、执着;众生:一切有情众生。 【赏析】 这首诗赞颂的是观音大士,其形象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无垢不染、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诗中以宝瓶翠柳、青莲叶行等喻观音大士,又以“五浊世中”自比,表现了观音大士的大悲心。最后两句说:“不须慈眼视众生”,是观音大士救度众生时说的一句偈语
【注释】 忍寒:忍受寒冷的天气。瘦马:形容马瘦弱,行走艰难。双眼碧于秋:双眸如碧玉般清澈。王公:指王献之、谢安等达官贵人。无钱买沃洲:指无法用金钱购买到美丽的沃洲(即苏州)。沃洲:地名,在今江苏吴江。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水墨画,画面上一位骑瘦马的僧人,他的眼神清亮如秋水般清澈。画中的这位僧人名叫支遁,他在归休之前,特地来到王家拜见王献之、谢安等人。他对王献之说
【注释】 万派同源:指江河湖海都来自一点。三教:佛教、道教、儒教。一舌:比喻三者都是教化,是同一口说出来的。咄者:呵斥声。尊慈:对有德行的人加以尊敬和爱护,此处指善慧大士。弄巧成拙:耍小聪明反而把事情弄糟了。 【赏析】 这是一首颂佛的诗,赞颂的是善慧大士(即观世音菩萨)。 第一句“万派同源,三教一舌。”说的是江河湖海虽然各具特点,但却出自同一个源头,而佛教、道教
释义: 梵夹指的是佛教经典,对净瓶指的是佛祖手中的净瓶,净瓶中的水是佛法。一字不挂眼指的是修行者心无杂念,常转如是经则指的是常念经诵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佛祖面前虔诚的修持状态,他的眼神专注,心中没有杂念,只有佛法的存在。这种修行的境界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和积累才能达到
【注释】 妙源首座:指禅宗六祖惠能。赞:赞颂,歌颂。 道不可传:指禅宗的“不立文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貌不可绘:指禅宗的“心外无法”,强调心即是法,即一切法唯心所现,无自性。 冷坐深云:指禅宗的“静坐冥思”。 虎视百怪:指禅宗的顿悟,认为一刹那间就能见到真理。 源远流长:比喻禅宗思想的历史久远。灭正宗:指禅宗的“不立名相,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瞎驴趁大队:指禅宗的“不执文字,以心传心”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赏析诗句的意境、情感,分析诗人的艺术手法及表现效果。答题时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不可孤立地分析某一联或某一字词。首先读懂诗歌,把握内容。“无补侍者请赞”,没有帮助的侍者请赞美,意思是:没有帮助的侍者请来赞美他。“计较拙于鸠,轩昂老而虎。闻必意消,见者难睹”,“拙”是“不聪明”的意思,比喻人无能
【译文】 法云首座请你赞颂,咿呜呜,那知道。 寒酸的看不上眼,手面移东换西。 拱起良工之手,破衲僧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注释】 - 咿呜咿:咿呜是一个拟声词,模仿人或动物的声音。这里可能是指吟诗的人在吟诵诗句。 - 那得知:哪能知晓? - 寒酸:贫穷、寒苦。 - 手面:手和脸。 - 移东换西:形容人的生活或处境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 拱良工之手:形容某人手艺高超,让人钦佩。 -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一个名叫“净名居士”的人的赞颂。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一默雷轰,是非顿起。” - “一默”可能意味着沉默,但也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行为或状态。在佛教中,“一默”有时用来描述一种寂静和专注的状态。 - “雷轰”可能暗示着某种强烈的声响,如雷声。 - “是非顿起”可能指的是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由于某种行为、言语或情况),争议或争论立刻开始。 2. “示疾毗耶,大虫无齿。”
【注释】 是何等书:即“何等书”的倒装,意指无法读懂的书。 读不成句:形容字迹潦草,难以辨识。 蓑短发长:指穿着破旧的衣服,头发很长。 手脚俱露:形容衣着简陋,连手脚都露出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贫困读书人的形象。他衣衫破旧,头发很长,脚和手都露在外面,似乎在诉说着他的生活之苦和读书之难。这种形象让人联想到了唐代诗人贾岛的《送无可上人》中的诗句:“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注释】秉彝:秉,持。秉彝者,即秉志也,秉其意志者也;秉彝者,亦秉志也,秉其意志者也。秉志,秉秉意志也。秉彝,秉秉意志也。李君:李元膺(公元768年-公元835年)。字成公,洛阳人,唐代诗人、宰相。 【赏析】这首诗是和秉彝李君五偈的其一。“和”即应和、和韵。“秉彝”是秉志的意思,秉秉意志也。秉彝者,即秉志也,秉其意志者也;秉彝者,亦秉志也,秉其意志者也。秉志,秉秉意志也。秉彝,秉秉意志也。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