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愚
懒瓒和尚赞 石林冰冷,粪火芋香。 深拨浅得,滋味最长。 注释: 1. 石林冰清:指石头的坚硬和寒冷。 2. 粪火芋香:指的是在粪便燃烧后产生的香味。 3. 深拨浅得:形容味道深浅不同,有深有浅。 4. 滋味最长:形容味道持久,回味无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石头的坚硬和粪便燃烧后的香气来表达一种生活的哲学。作者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事物,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石头的坚硬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注释】 忍寒:忍受寒冷的天气。瘦马:形容马瘦弱,行走艰难。双眼碧于秋:双眸如碧玉般清澈。王公:指王献之、谢安等达官贵人。无钱买沃洲:指无法用金钱购买到美丽的沃洲(即苏州)。沃洲:地名,在今江苏吴江。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水墨画,画面上一位骑瘦马的僧人,他的眼神清亮如秋水般清澈。画中的这位僧人名叫支遁,他在归休之前,特地来到王家拜见王献之、谢安等人。他对王献之说
【注释】 万派同源:指江河湖海都来自一点。三教:佛教、道教、儒教。一舌:比喻三者都是教化,是同一口说出来的。咄者:呵斥声。尊慈:对有德行的人加以尊敬和爱护,此处指善慧大士。弄巧成拙:耍小聪明反而把事情弄糟了。 【赏析】 这是一首颂佛的诗,赞颂的是善慧大士(即观世音菩萨)。 第一句“万派同源,三教一舌。”说的是江河湖海虽然各具特点,但却出自同一个源头,而佛教、道教
释义: 梵夹指的是佛教经典,对净瓶指的是佛祖手中的净瓶,净瓶中的水是佛法。一字不挂眼指的是修行者心无杂念,常转如是经则指的是常念经诵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佛祖面前虔诚的修持状态,他的眼神专注,心中没有杂念,只有佛法的存在。这种修行的境界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和积累才能达到
【注释】 妙源首座:指禅宗六祖惠能。赞:赞颂,歌颂。 道不可传:指禅宗的“不立文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貌不可绘:指禅宗的“心外无法”,强调心即是法,即一切法唯心所现,无自性。 冷坐深云:指禅宗的“静坐冥思”。 虎视百怪:指禅宗的顿悟,认为一刹那间就能见到真理。 源远流长:比喻禅宗思想的历史久远。灭正宗:指禅宗的“不立名相,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瞎驴趁大队:指禅宗的“不执文字,以心传心”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赏析诗句的意境、情感,分析诗人的艺术手法及表现效果。答题时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不可孤立地分析某一联或某一字词。首先读懂诗歌,把握内容。“无补侍者请赞”,没有帮助的侍者请赞美,意思是:没有帮助的侍者请来赞美他。“计较拙于鸠,轩昂老而虎。闻必意消,见者难睹”,“拙”是“不聪明”的意思,比喻人无能
【译文】 法云首座请你赞颂,咿呜呜,那知道。 寒酸的看不上眼,手面移东换西。 拱起良工之手,破衲僧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注释】 - 咿呜咿:咿呜是一个拟声词,模仿人或动物的声音。这里可能是指吟诗的人在吟诵诗句。 - 那得知:哪能知晓? - 寒酸:贫穷、寒苦。 - 手面:手和脸。 - 移东换西:形容人的生活或处境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 拱良工之手:形容某人手艺高超,让人钦佩。 -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一个名叫“净名居士”的人的赞颂。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一默雷轰,是非顿起。” - “一默”可能意味着沉默,但也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行为或状态。在佛教中,“一默”有时用来描述一种寂静和专注的状态。 - “雷轰”可能暗示着某种强烈的声响,如雷声。 - “是非顿起”可能指的是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由于某种行为、言语或情况),争议或争论立刻开始。 2. “示疾毗耶,大虫无齿。”
【注释】 是何等书:即“何等书”的倒装,意指无法读懂的书。 读不成句:形容字迹潦草,难以辨识。 蓑短发长:指穿着破旧的衣服,头发很长。 手脚俱露:形容衣着简陋,连手脚都露出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贫困读书人的形象。他衣衫破旧,头发很长,脚和手都露在外面,似乎在诉说着他的生活之苦和读书之难。这种形象让人联想到了唐代诗人贾岛的《送无可上人》中的诗句:“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注释】 弥陀:指阿弥陀佛。古像:指佛像。 垂手接引:佛祖伸手去接引众生。 含生:包括人类在内,世间万物。不来:不降临。 物:指世间万物。可悯:值得怜悯。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赞美弥陀佛的慈悲为怀、普渡有缘之语。首联两句赞颂佛祖慈悲救度众生;颔联两句说明佛祖普度众生的无私大爱;颈联两句写世间万物都不值得怜悯,只有众生才是真正应该怜悯的。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