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彦质
待公辅佐中兴了,乞取袈裟送暮身。 【译文】: 您在辅佐国家中兴之际,请求将袈裟赠予自己以表晚年之愿。 【赏析】: 此诗为宋代诗人折彦质所作《句(其三)》的最后一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中兴的渴望以及自身年岁已高、生命即将终结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佛法的向往和对生命的豁达态度
【注释】 石桥:用石头建成的桥梁。步月:踏着月光散步。公居后:指诗人居住在官舍后面。橘井:相传晋代陶渊明曾隐居,种有柑橘树,他常从井中取水烹茶自饮。后来人们便以“橘井”代称隐居之地。 【译文】 我在官舍后面,石桥上漫步,欣赏着皎洁的月光;你在官舍前面,在橘井边烹茶,品味着山野的清香。 【赏析】 此诗是作者隐居生活的写照。首句“石桥步月公居后”,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雅静;“橘井烹茶我在先”
注释:炼丹至老心仍旺盛,怀想当年橘子洲边。 赏析:首句中的“炼丹”指的是道教中的炼丹术,是求长生的法术。作者在年老之时还保持着一颗不老的心,表现出其坚定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热情。第二句中的“怀橘”指的是作者曾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居住时,看到一位老者手捧橘子,便上前询问橘子的来源,得知原来是自己的故乡之果。这里的“事已非”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感慨
诗句翻译与赏析: 首句:“东来已数月,弛担已渺茫。” - 译文:自从东行至此已数月,放下沉重的担子,感觉一切变得遥远。 - 注释:东行,指从北方或西边来到南方。此处可能暗示诗人的旅行起点。"弛担"意为放下重担,"渺茫"表示距离感、时间感的遥远。 次句:“犹喜灾患身,获登先生堂。” - 译文:仍庆幸自己遭遇灾难却依旧坚强,能有幸进入先生的门下。 - 注释:灾患,即灾难
这首诗是宋朝诗人赵蕃的《观汪丞相所藏崔白画罗汉》。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山堂漠漠开晓烟,何许大士当四筵。 坐忘默识形骸外,持钵植杖风露前。 老龙欲奋屡回首,於菟甚驯非畏鞭。 小儿已解辨人我,抱头怖走成痴颠。 岂知畏爱果何物,手里舍利空烛天。 嗟余耳目更浅陋,喜欢获遇希有缘。 神明泰定始一笑,摩挲粉墨心茫然。 平生崔白画常见,邂逅入眼多弃捐。 莫言人物斗奇崛,醉里落笔神助焉。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当门悬泉一线白:形容门前有泉水流淌,如同白色的绸带悬挂在门口。 - 绕屋稻田千亩青:形容房屋周围种植了大量的稻谷,呈现出一片青色。 - 未论茯苓能解垢:此处的“未论”表示尚未讨论或论述,而“茯苓”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解毒。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出对药用价值的看法。 - 且教月色满空庭:意味着即使没有药物的功效,月光也能照亮庭院。 译文
【注释】 - 去日惊涛远拍天:去时的海面上惊涛骇浪拍打着天空。 - 飞廉:传说中的一种神龙,这里可能指的是海龙。几覆:几次险些。逐臣船:被朝廷流放的官员乘坐的船只。 - 归舟陡顿能安稳:回到船上后,突然变得安稳。 - 便觉君恩更焕然:就感觉到君王的恩德更加显著了。 【翻译和赏析】 北归渡海 - 作者踏上归途,乘船穿越茫茫大海。 去日惊涛远拍天,飞廉几覆逐臣船。 - 去日惊涛远拍天
【注释】 跋:在书籍上题字或写评语。湘西:指湖南省的西部,这里泛指湘江以南地区。清绝:清丽绝俗,这里形容风景清幽秀丽。分:分离,离别。山分:山与人别离之意。浅正:指山势平缓而正。伤神:伤感、悲伤的意思。蜡屐:木制屐,涂以蜡以防虫蛀,这里指登山时穿的木鞋。明朝:明天。陌:田间小路。 【译文】 与山分开了却使人伤心,明天早上踏上田间小道,脚下已是尘土飞扬。谁将湘西那美丽绝伦的景象描绘出来
【注释】 1. 朝宗:古代诸侯定期到京城朝见天子,称为“朝宗”。这里泛指向朝廷述职。 2. “一苇”句:用《诗经·卫风·淇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中的语意,表示自己像那喜鹊一样,有巢可依,有船可渡。 3. 著浅:水势较浅的地方。着,同“着”。 4. 惊呼:大声叫嚷。 5. 此生:一生。是等:如此。尝多:多次。 【译文】
【注释】 1. 六公:指王公贵族。 2. 授法东坡今大成:传授了《道德经》这部重要著作,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3. 此岁得归言不食,几时当雨信如盟:我今年要回家过年,不再吃荤食;什么时候下雨?就像我们当初的誓言一样! 4. 误人功业忍更问,老我林泉如可营: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老了还去经营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吗? 5. 他日疑谋谁为决,无由重到访君平:将来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决策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