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泳
注释:祝柱客曾兴刺,斫窗史亦留名。 我见诸相非相,天何不鸣善鸣。 译文: 祝柱客曾兴过事,砍掉窗户的史也留下了名字。 我看万物都是相对的,为何上天不叫那些善于发声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第一句“祝柱客曾兴刺”,指的是曾经有一位叫做祝柱的客人,他因为某件事情而起过纷争。这里用“曾”字表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
译文 山中白鹿虽然老,但灵性依旧。有客人来访,白鹿也为之鸣叫。我寻找石门,却不知道它的所在。道人出洞,热情欢迎我。 修行时没有力量和自我,不应该引起别人的惊慌。至人脱离了所有的有,一切相都是心生的。 桃花源中的花两岸盛开,山阴处的雪在三更时已尽。道人道人真是多事,你自采药他只能吃萍。 白云满洞,不必去扫,客来客往,云也无动。我听到神仙游处有白鹤叫声,试听夜半空中的声音。 注释 1.
注释: 杂述:对各种事物进行陈述,这里指评论或议论。 唐士:唐朝的读书人。 非国语:不是标准的汉语。 汉人曾反离骚:汉朝的人曾经反对过屈原的《离骚经》。 依本定非笔杰:根据这些标准来评定,不能算是杰出的文笔。 爱奇自是人豪:偏爱奇异,自然就是人的豪情壮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士人在评论和讨论各种事物时所写。诗人通过对比唐朝士人和汉朝士人对待《离骚经》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他认为
注释: 1. 谄道正为著相: - 谄(chǎn):谄媚。 - 着相:执着某种形式或观念。 - 正为著相:正是通过谄媚来树立形象。 2. 谤禅未许知音: - 谤:诽谤,诋毁。 - 禅:佛教用语,指禅宗或佛教修行。 - 未许知音:不允许有真正理解的人。 3. 人无第一等眼: - 第一等眼:最敏锐、最独特的眼睛。 - 人:凡人。 4. 佛具若干种心: - 佛:指佛陀,释迦牟尼。 - 具:具有
杂述 竺仙论五百劫,蒙叟夸八千春。 但闻尧舜氏作,谁识羲黄上人。 注释: 杂述:即杂感诗,诗人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竺仙:指唐代僧人竺法珍,他曾经撰写过关于佛教的论文《百丈论》。 五百劫:佛教中的“劫”指的是很长的时间,这里指代竺法珍的论文已经流传了五百年; 蒙叟:即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姚崇,他曾在朝堂上大声称赞道教的教义,因此被称为“蒙叟”。 八千春:指道教的八百年历史。 尧舜氏
释义: 文章不宜命达,帝王亦忌时名。 谩说赋求司马,曾闻诗杀道衡。 注释: 杂述(zhě),这里指诗歌。 命达,即显达。 谩说(mán shuō),徒然地。 司马相如,汉代辞赋家。 司马伦(221—300),汉末至晋朝的宦官。 道衡,南朝梁诗人谢朓,字玄晖,小名璧。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通过“文章不宜命达”和“帝王亦忌时名”的反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注释:徐无党注解《欧史》时,黄仙鹤刻印他的书写邕州。 身外谁为知己,眼前我正是渠。 身外,身外之物,指名利、地位等。知己,知心朋友。渠,他的意思。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的淡泊之情,以及对知心朋友的珍视之情。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强调了人生短暂,应珍惜眼前,不要过于追求身外之物。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知心朋友的感激之情,认为他们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杂述 书生钻故纸里,衲子转法华时。 易有九事未解,禅无一句可疑。 注释: 杂述:杂谈或议论。 钻故纸里:研读经书典籍。 衲子:禅宗僧人之称。 转法华:读诵《法华经》。 易有:周易的“易”,此处为疑问词。 九事:指周易中的卦象。 禅宗讲究“顿悟”与“渐修”,但并不否认渐修的重要性,如禅宗认为“修行须渐”,就是这个意思。 禅无一句可疑:禅宗不拘泥于文字、教条,而注重心性本体
注释:我坦胸而卧,像东床佳婿,仰望北窗的真人。 谈笑间可以解决眼前的事情,风流潇洒的精神。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首句“坦腹东床佳婿”,意在称赞友人坦荡胸怀,有王者之风;次句“企脚北窗真人”,意在称赞友人气宇轩昂,有仙人之姿。最后一句“谈笑间可以解决眼前的事情,风流潇洒的精神”,则是赞赏友人谈吐风雅,风度翩翩。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杂述 毕方的鹤,只有一只脚;鬼车的鸺鹞,有九个头。 物怪不知谁使,人身又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