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注释】 闹市竿头呈戏,众眼曾惊。:在喧闹的集市上表演杂技,使众多的人吃惊。竿头呈戏:指杂技表演。竿头:杂技表演时,演员在一根长竿的顶端表演。曾:曾经。惊:使……惊奇。粟棘蒲上横吞,诸方尽畏。:在荆棘丛生的草地上横着吞下一颗栗果,四面八方的人们无不害怕。粟棘:指荆棘丛生的地方。蒲上横吞:指在草丛中吃草或吃东西的样子。诸方:各方。尽畏:无不恐惧。宜阳秀水,萍实杨岐。:宜阳县的水清美
【注释】 浮山圆鉴和尚赞:浮山,是佛教名山之一。圆鉴和尚即指浮山的和尚。并汾铁骑,即唐并州(今太原市)一带的精锐骑兵。老息荒丘,指战乱之后,荒草野岭,无人烟。云施雨罢,指战争结束,天晴了。花落水流,形容战后景象,残花败柳,流水潺潺。 【赏析】 《浮山圆鉴和尚赞》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战争结束后的景象,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苦难
【解析】 “岩岩”形容天台山高耸入云;“大士不我,毫端莫取”意思是:大士不在我这里,不可随便索取;“蜀客心狂,纤尘一缕”意思是:蜀地来的客人性情豪放,一尘不染;“屈指拊掌,松石猛虎”意思是:用手指头算算,拍着手掌笑呵呵,像猛虎下山一般;“生涯何有,流传今古”意思是:我这一辈子有什么,只留下千古的佳话;“静对虚堂,非谓无补”意思是:我静静地面对空荡的屋子,但并不觉得无用。赏析
【注释】: 达磨大师赞: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赞扬了禅宗大师达磨祖师。 振摇梁魏,斟酌皮髓。孰云西来,空椁而已。素壁虚堂,少林熊耳。 振摇:指动摇、震荡。梁魏:泛指佛教的教派或学说。斟酌:比喻深思熟虑。皮髓:指佛法的精义,也泛指佛家的道理。孰云:谁说。西来:从西方传来。空椁:指空灵无实的佛家道理。素壁虚堂:意为清静的禅房,墙壁上挂着一幅幅佛像,都是空灵的。少林:禅宗寺院名。熊耳:即“少林寺”
【注释】 1.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家经文的韵文。这里指禅宗的公案。 2. 偈颂一一二首:即《颂古百则》中的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则。 3. 其一:第一则。 4. 其二:第二则。 5. 其一百十:即“其一二”。 6. 手不独拍(jiā bà):比喻修行者不单凭自己的力量,还要靠别人的帮助。 7. 鸣掴掴:大声斥责。 8. 相看同路陌:彼此目光相遇,如同路人一样。 9. 摩云: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10
【注释】 观音:梵语Avalokite Varaja的音译,意为观世音菩萨。 旷大劫来不虚妄:佛教谓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故得:因此。 真实:真理,真理是真实不虚的。 应念:应当记念。 蒙光迅电飞:比喻佛法的迅速传播与弘扬。 寻声救苦奔风疾:指在众生有困难时,菩萨应声而至,救度众生,就像风驰电掣一般快速。 异韵殊音垂秘密:不同的韵律、不同的声音
【注】 纲纪:法纪。付授:传授。净空:指佛的净土。龙岫(xiù):山名,位于四川彭州东北。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佛教的。诗中赞扬云门宗的和尚赞道行高远,能明大法,并希望从他那里学习。全诗采用对偶形式,四句一韵,押韵工整。第一句用“纲纪著明”赞扬赞和尚有崇高的法纪。第二句用“净空无际”赞扬赞和尚心如净土。三、四句以“瞻之龙岫”比喻赞和尚学问高深莫测
偈颂一一二首 其一百十二 一二三,无言童子口喃喃。 三二一,上下四维无等匹。 衲僧活计绝丝毫,万古徽猷是今日。 注释: 1. 一二三:这里可能是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七言),”或者是指“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七言)”,但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诗人的用意来确定。 2. 无言童子口喃喃:童子在默默地诵读经文或诗歌。 3. 三二一:这里的“三二”可能是指数字“三”、“二”、“一”
注释:百丈大师继续传慧灯,福庭应该更加开放。 常住世间,水月镜像。 是谓丛林,大智百丈。 译文:百丈大师继续传承慧灯,福庭应该更加开放。 常住世间,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清晰明亮。 这就是丛林中的百丈大师,他拥有着大智慧
注释: 玄沙白纸费封题,一听雷音万仞低。 安慰释怀已无量,那堪更唱逻罗哩。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描述了一个人在听到雷声后的心境变化。 首先看第一句“玄沙白纸费封题”,这里的“玄沙”是一种佛教用语,代表着清净的心灵,而“白纸”则表示了内心的纯洁。作者用“费封题”来形容自己在面对雷声时的心情,就像是在一张空白的纸张上书写一样,没有任何准备和计划。这一句主要表达了作者面对雷声时的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