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必元
【解析】 本诗是一首纪实性很强的山水诗。诗人在经过贺县口时,目睹了当地军民抗倭斗争的艰苦情景。全篇共八句。首联点明地点“贺县口”。次联“绕郭皆茅屋”,写贺县周围都是茅草房屋,可见当地居民十分贫困,而“戍兵”又说明当时战事频繁,因此作者发出感叹:“沿崖列戍兵”。“寒山烧欲尽”,写山中瘴气尚未完全消散;“烟瘴午方晴”,写中午时分阳光明媚,瘴气已散。颔联描写了当地环境
沧洲别几日,白发遂成翁。 沧洲,即沧江。沧江,即长江。别几日,是说在江南的几年中。白发,是指头发由黑变白了,也指人已老或年岁很大了。遂成翁,就是成了老年人。 剩有烟霞癖,因高彭泽风。 剩有,意思是还保留着,还有余情。烟霞,是形容山水景色。癖,是指喜好。高彭泽风,是指高士之风。高士,是指那些清高脱俗的士人,也可以指隐者或者高人。风是风骨,风姿,风度。 开园依郭北,种菊傍篱东。 开园,是指开辟园林
【注释】 双鱼石:地名,在今山东诸城东。嘉祝弟:诗人之弟名嘉祝。 池草归:池塘中的水草随波逐流。 折梅看并萼:折一枝梅花欣赏其萼瓣。 回雁见双飞:看到大雁成双成对地南飞。 莫笑浪游子:不要说我像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样无着落。 寒闺正授衣:家中妻子正在缝制新衣。 【译文】 冬夜严霜覆雪,短棹停泊双鱼矶。 以我他乡之梦,随君归返池草居。 折枝梅花观赏萼瓣,看到南飞的大雁成双。 不要嘲笑浪迹天涯的游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态度,把握诗句表达的意境。 “经慧日寺”是第一句,“出郭殊未远”表明了诗人刚刚离开城郭,还没有走得太远。 “寻僧独晚回”写出诗人在寺庙中独自游览到天黑才回来,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溪光衔慧照”写出了诗人看到佛寺时被其美景所震撼,体现了诗人的虔诚之心。 “山翠入檐来”写到了佛寺周边的自然景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多积累,多记忆是的的好办法。做题时要注意分析理解诗句的含义,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涯”“沧洲”“愁”的书写。 【答案】 方知行路难。离情经月苦,消息隔年看。极浦愁今夜,相思何处滩。莫将望夫泪,遥寄楚云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然后结合重点字词的语境意蕴进行分析判断。“与子弘弟舟中对月”的意思是:与子弘弟弟在船上对着月亮饮酒作诗。“余今称独子”,意思是我如今自称为独生子。“汝亦叹孤身”,意思是你也是感叹孤独一人。“江海同为客,风波愁杀人”,意思是说:江海都是客居之地
诗句释义 1 石室西来胜,嵩台旧日游:这句描述了在古老的嵩台上(嵩山之巅)享受着美景,这里的“石室”可能指的是某种古代的庙宇或观景之地,而“旧日游”则表达了一种怀旧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2. 岸欹犹傍石,水冻不胶舟:描绘了一幅寒冷但宁静的景象,河水因寒冷而结成厚厚的冰层,仿佛不会冻结在舟上,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以及他对这种景象的感受。 3. 榕树围山郭,昏鸦集戍楼:榕树环绕在城边
宿西南驿闻琵琶 入夜舟维浦,寒霜月印潭。 人家连水树,驿路过西南。 故国看渐远,前途殊未谙。 稍闻江上怨,别泪湿青衫。 【译文】: 入夜后在小桥上停船靠岸,寒霜映照着月亮,仿佛它印照在了潭水之中。 人家和水边的树木连在了一起,驿路一直通向西南方向。 看着故乡渐渐离得远去,前方的路还不清楚。 偶尔听到江上传来凄怨的歌声,离别时泪水沾湿了我的青衫。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晚经过西南驿的时候
谒侍御冯公祠,祠旁有宝月台。 大地临孤岛,高台俯七星。 城连溪上寺,云覆水中亭。 京兆家犹旧,甘棠树尚青。 口碑与禅颂,应共勒峰铭。 注释: 谒(qǐ)- 拜见; 侍御:古代官职名,指朝廷的侍卫官员或侍从官; 冯公:对姓冯的人的尊称; 祠:庙宇; 宝月台:美丽的月光台; 孤岛:孤立的小岛; 高台:高大的台子; 七星:北斗七星; 城连溪上寺,云覆水中亭:意思是说城市的城墙连接着溪上的寺庙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与友人在“勾漏社中”聚会时所写。诗人通过描写聚会时的酒馔、醉人茅茨、别离时的风雪等,表达了对朋友们的惜别之情。最后两句“坐久天将曙,悠悠叹路岐。”写出了离别的不舍。本题要求赏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来分析。 【答案】 译文:群公移酒馔,高会醉茆茨。正值别离候,兼怜风雪时。催题应刻烛,折柳未成丝。坐久天将曙,悠悠叹路岐。 注释:群公:指众宾客。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