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习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背诵,以及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和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即“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理解来作答。本题注意“语鹊”的注释是“喜鹊”。 【答案】 ①“语鹊”:喜鹊,一种能言善叫的鸟。“飞鸦”:乌鸦。“稍稍”:渐渐,逐渐。②“平林抛弹赌腰身”
清明日同社约访万柳堂遗址,予到迟、社散僧方掩楼扉,独自登楼凝望春色苍然晚暮矣。 注释:清明节那天与同伴约定去万柳堂遗址,我到达得较晚,社里的人们已经解散,僧侣们正在关上门扉。我一个人登上万柳堂楼,眺望着春天的景色,显得苍茫而深沉。 旧栽杨柳半成薪,愧尔寻枝摘叶人。 注释:以前种在院子里的杨柳树,现在已经一半被烧成了柴火,惭愧那些喜欢寻找树枝和叶子的人。 异代同时俱怅望,良辰佳约阻逡巡。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夜晚景色和生活情趣的诗。下面是逐句释义: - 第一句:“醉睡金堂月正明,屧廊来往寂无声。” - 注释:在华丽的宫殿里,月光皎洁明亮,诗人已经醉倒在床。他静静地躺在屧廊上,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响。 -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夜晚的美丽景象,月光下的宫殿显得更加辉煌,而诗人却在这样的美景中沉醉,表现出他的闲适与享受。 - 第二句:“乱霞委地葳蕤惯,巾角弹棋感慨平。” - 注释
腰带 八尺轻罗绣折枝,坠襟馀幅更教垂。 相逢交甫明珠佩,惆怅东阳白袷衣。 几日离愁看渐缓,一春幽恨只空持。 谁家桃叶挑鸾绶,羡尔尊前处处宜。 注释: - 腰带:指古代的一种服饰配件,通常由细丝或绸缎制成,用以束腰。在这里,它被用来形象地描绘诗人的衣带,以展示其优雅与飘逸。 - 八尺轻罗:八尺长的轻薄丝绸。轻罗,即轻盈细腻的丝绸。这里的“八尺”可能是指腰带的长度。 - 绣折枝
手巾 缝雾裁云总不如,领襟常是镇相于。 钿车元夜相逢处,汤饼何郎试色初。 隔岁遗香铅粉在,东风弹泪镜奁虚。 鲛宫不管闲儿女,乞与先生读道书。 注释: 1. 手巾:手帕、手绢。 2. 缝雾裁云总不如:比喻人的能力或才能,无法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媲美。 3. 领襟常是镇相于:指经常用它来固定衣领。 4. 元夜:古代夜晚的别称。这里指元宵节的夜晚。 5. 汤饼:一种面饼类食品,通常由面粉制成
注释: 每向青山吟谢朓,忆逢微雨过苏端。每向青山吟谢朓,指诗人每次到青山去时都会吟诵谢灵运的诗句,这里用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乱山皆相似,惟水似江南”句意来写自己对青山的喜爱和怀念。忆逢微雨过苏端,指诗人在一次微雨中遇到苏东坡时,他正从黄州经过。 寻邻不误斜川约,涉世真愁陇坂难。寻邻不误斜川约,意思是说诗人没有忘记与朋友在斜川的约定,但世间世事复杂,难以预料,所以诗人感到十分苦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概括主题、分析主题、赏析作者感情等),然后根据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本题要求“逐句释义”及“赏析”。第一小题是直接翻译诗句;第二小题是理解诗意并赏析,答题时先解释该词或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整首诗进行分析即可。 “风动高原簇羽旗,万山云气接霏微。”大意为:狂风席卷高原,吹起五彩羽旗,万山之间云雾缭绕,飘渺迷离。
闭门 寒食清明旬日间,海棠初发鬓丝斑。 注释: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期间的十天里,海棠花刚刚开放,使得我的头发开始变白。 译文: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期间的十天里(大约是三月),我的海棠花已经开得差不多了,但头发却开始变得斑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日里的所见所感。首句“寒食清明旬日间”,点明了时间背景,寒食节和清明节之间的十天里,海棠花盛开,而自己却因为岁月流逝而头发变白
梳 《下九初三月半奁》,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一位女子在初春时节梳妆打扮的情景。 晚妆无力费春纤:晚妆时,因为疲惫而无力,所以没有力气梳理细如春蚕丝的发鬓。费春纤,意为花费时间或精力。 泥人镜槛寻都遍:在镜台前寻找自己的倒影,直到镜子中的影子映出了自己的脸庞。 几日兰膏色渐淹:用了几天的香粉,但脸色已经变得暗淡了。兰膏,即香粉。 到处垂鬟怜委坠:到处寻找自己的头发,发现头发已经下垂
屏风 雾阁云窗杳去踪,月明中妇画堂空。 清宵未必无惆怅,咫尺鹰须直万重。 香烛有光秋正永,孤颦一掩思何穷。 蜀山梦断金鹅冷,流恨熏衣晓夜风。 注释:屏风:指女子的梳妆台。杳去踪:形容女子的离去,踪迹不明。月明:明亮的月光。中妇:指家中的女子。画堂:装饰华丽的堂屋。清宵:深夜。惆怅:忧愁、悲伤。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鹰须直万重:形容路途遥远,难以到达。秋正长:秋天正是一年中最长的时候。孤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