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
这首诗是唐代李峤的《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原诗: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 俱以文章显,无惭孝谨称。 弟兄同一集,华萼著嘉名。 兄弟同为一集,都以文章闻名,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因为他们孝顺谨慎。 他们兄弟俩都是才德出众的人,所以被并称为“兄弟”。 注释与赏析: -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这是对诗歌题目的描述。"贤者之孝"意味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孝道,而"二百四十首"表示诗歌的数量
注释: 1.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指《二十四孝》中的240篇故事,是古代儒家宣扬的孝道。 2. 意其失兵久:意思是担心他因为战事而长时间离开家。 3. 怏怏必吾从:我内心感到忧郁和不安,因为我必须跟随他而去。 4. 夺笏直前击:拿起笏板(古代官员用来指示方向或记录的笏)向前打去。表示要为父亲报仇。 5. 那知是孝童:谁知道这个孩子是孝顺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对父亲离去的忧虑和不安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这是《贤者之孝》的第二百四十首,契。 个是一孤儿,曾闻事母时:这个孤儿曾经侍奉母亲。 身能几许大,却佩国安危:他的身体还这么小,却要背负国家的安危重任。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年轻的英雄,他在年幼的时候就侍奉母亲,虽然年龄尚小,但他已经承担起了国家的责任,为国家的安全担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这是《礼记》中的一篇,是记载孔子回答子路关于“何为孝”的提问的文章。其中说:“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长抱罔极痛:意思是父母年老无依,孩子心里十分痛苦。 嗟余少不天:感叹自己年少时没有尽孝道。 汝今幸有母,不省汝胡然:你现在有幸有一个母亲,为什么却不懂得孝顺呢? 赏析: 这首诗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一部分
诗句释义 -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这句表达了学者们学习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孝的深入探讨和实践。 - “不惜以身谏,惟愁失母慈”: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母亲免受伤害的情感。 - “景融常自楚,嗣立每求笞”:描述了诗人在困境中仍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责任,不畏艰难,始终如一地追求理想。 译文 - “学者学为孝,诸生欠讲明。谒归二十辈,毋乃为阳城。”
```scss 连理庭中木,丛生坐侧芝。 未尝闻孝感,一一有兹奇。 注释: - 连理:树木的枝干相互连接在一起,常用来象征夫妻恩爱,如“连理枝”。 - 木:此处指树木,可能是指某种特殊的树种,或者是指树木的某种状态或特性。 - 芝: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材,也常作为吉祥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连理树和灵芝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美好景象的赞美。同时,也可能在借物喻人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贤者,指贤德之人。贤者之孝,就是以道德和礼节来对待父母的孝顺行为。二百四十首,即《孝经》中的“二十篇”。契,即契约、约定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贤者遵循《孝经》的教诲,把对父母的孝敬当作一种约定,时刻牢记在心,不敢违背。 忆昨升堂拜,何曾有杂宾:昨日,我升堂向父母敬酒,心里想的都是他们,没有其他杂事打扰我。 事亡忍废礼,不复问疏亲:当父母去世时,我忍住悲痛,遵守礼节
诗句 狄请使绝域,柳甘易播州。 译文 请愿者请求到边远地区任职,柳某自愿去边远地区。 注释 1. 狄请使绝域:狄指某位请愿者,他请求前往边远地区任职。 2. 绝域:边远的地区。 3. 柳甘易播州:柳某愿意主动前往边远地区。 4. 播州:古代地名,位于今贵州省一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两位请愿者和他们的自愿牺牲,表达了一种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的高尚情操。诗中的语言朴实而有力,情感真挚而热烈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这是一首赞颂孝道的诗,作者用曹孟德(曹操)拟人化的方式,赞美了贤者的孝行。 向来曹孟德,曾拟表征西:曹孟德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曾经打算将贤者的孝行刻在墓碑上以示表彰。 那得忠孝字,金书作墓题:曹孟德认为,忠孝二字是贤者的真谛,因此他将这四个字刻在墓碑上作为表彰对象。 赏析: 这首诗通过曹孟德拟人的手法,赞美了贤者的孝道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指《论语》。“贤者之孝”共二十四篇,为孔丘所撰。“二百四十”,实为四十二,盖误书也。“契”,即“契”。 先人旧所理:指先人的坟地和旧居。先人,这里指已死的祖父、父亲;故称先人之旧居为先人旧所理。 汾曲有田庐:指在太原的汾曲(地名,今属山西)有祖上留下的田产和房舍。汾水曲流,所以称汾曲。 何意求闻达:意谓自己并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是安分守己,勤勉劳作。 弹琴自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