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
在古代的儒家经典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重要的社会价值。林同的《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其内容涵盖了对子女孝敬父母的各种行为准则与精神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孝道不仅仅是一种家庭伦理,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贡献。 “未必食有毒,人言疑似间。”这句诗表达了对子女孝顺的期待并不取决于物质条件或外界的评价。真正的孝心来源于内心的真诚和对父母的关爱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指《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二则“曾参养母”故事。 亲见房太守,殷勤奉旨甘(qǐn yí fǔ shǒu):亲眼看到房玄龄对母亲极其孝敬,他尽心尽力地遵从皇上的旨意去侍奉自己的母亲。 那能不心愧,岂止是颜惭(yīn cáng liú bái):难道仅仅感到羞愧吗?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房玄龄的诗,赞扬他以孝顺之心奉养母亲的事迹。全诗语言简练、质朴
注释: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人们通常都是因为得到俸禄和富贵而孝顺父母,但我独独是因为官位卑微而贫苦。我佩戴着父亲的清白训诫,作为唐朝第一个以清廉为准则的人。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父亲清白训诫的珍视之情。他认为,虽然人们通常都是因为得到俸禄和富贵而孝顺父母,但他却因官位卑微而贫苦。他佩戴着父亲的清白训诫,作为唐朝第一个以清廉为准则的人。这种对父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 —— 贤者的孝顺有二百四十首。 蒲萄归遗母,所嗜固应思 —— 葡萄是珍贵的物品,你把它赠送给你的母亲,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你喜爱葡萄,所以你应该思念母亲。 谁知此语悲 —— 你竟然有母亲遗留的东西,谁知道你的这些话是如此悲伤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语出《孝经》中“子曰:‘庶矣哉!舜其大孝也。’” 契,即契刻,指用刀刻在木头、竹片等物上的文字符号。这里指铭文。 【赏析】 这首诗是说: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谁知道学习之道,在于自己实践,而不是去拜师从教。 诗的大意是: 贤者的孝道有二百四十种,你问学进的地方在哪里?不在这好当老师,而在于自己身体力行。 你要把铭文刻在心上,明明白白地告诉你的母亲
注释:贤者的孝道是百行中的首项,但世人往往不知。即使下帷苦读,却仍然无助于孝道实践。 赏析:此诗为作者自咏其诗作之《二十四孝》中第一则“舜孝感动天”之“孝感通灵”篇目所做之序言。诗人借以自比,抒发了对孝道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百行孝为首,诸人傥未知”,强调了孝道作为百行之首的地位和重要性。接着,诗人用“下帷空自苦,蹑屩竟何裨”表达了自己虽然努力读书、学习,但却难以达到孝敬父母的目的
注释:贤者孝心有二百四十种,这是《孝经》的开头。 读书时没有收获,与不读书一样,不要认为孩子年纪小就能懂得孝敬父母和忠诚国家的道理。 赏析:诗中“贤者孝心有二百四十种”是对《孝经》的引用。这首诗是劝诫人们要勤于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真知,而真正的知识是指导实践的指南针。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有孝顺之心,因为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对国家的忠诚。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 惜矣戴良诞,贤哉庾域诚。真能感鹤唳,何至学驴鸣。 注释与赏析 -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可能是宋代的一位学者或文人。诗中表达了对贤者孝顺行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 “惜矣戴良诞”:这里“惜”表示惋惜,指感叹戴良的去世。“戴良诞”可能是指戴良(生卒年不详)的诞辰或去世日期。这里的“诞”字可能表示诞辰、生日或出生等含义。 - “贤哉庾域诚”:这里“贤哉”是敬辞
诗译 儒释本同途,遗经非尔殊。 未应普门品,胜似仲尼居。 注释 1. 儒释:指的是儒家和佛教。 2. 本同途:表明两者思想的根源相同。 3. 遗经:指遗留下来的佛教经典。 4. 非尔殊:意味着并非完全不同。 5. 普门品:佛教中的一篇经文,常被用于讲述大慈大悲的精神。 6. 未应:不应。 7. 胜似:胜过。 8. 仲尼:孔子的尊称。 9. 居:居住、实践。 赏析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这是一首咏颂贤者之孝的诗。“贤者”指有德行的人,“孝”即孝顺父母。诗人在《孝经》中选了240首孝子诗篇。“契”是古时的一种契约,这里指诗歌中的格律和韵脚。 “风雹忽止处”:意思是说,突然停止刮风下雨的地方。 “独依然”:独自安然无恙。 “料得天公意”:意思是推测天公的意思。 “知为孝子田”:知道这是孝敬父母的田地。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风停雨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