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挠。 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注释解释: 1.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太阳升起在卯时,但使用它并不需要有高明的技巧。这里指的是太阳的升起是自然的事情,不需要人为地去制造或修饰。 2.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神的力量可以照亮万物
这首诗的译文是:在十二时辰中的巳时,还没有得到教法。 如果通达祖师的话,不要心安理得地接受义理。 只要守持玄妙,不执文字,就不必再争论了。 暂时自己肯放下,旷劫就不会遭受魔境的困扰。 注释: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禺,即午后12点到下午3点的时段,也就是“申时”。未了之人,指未能悟道的人;教,指佛学或道家的教义;不至,没有到达。假使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通达祖师的话
【注释】 日南午:太阳的正午时分。四大身中无价宝,佛教认为人身中有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四大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所以人的身体被视为“无价之宝”。 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意思是说,太阳的光辉虽然耀眼,但是却不能直接用来照明,它需要通过云层的过滤才能到达大地。同样的道理,人的身体虽然有四大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需要通过修炼来改变形态,才能达到真正的修行。 不曾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十二时颂》之一,共有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日昳(yì)未,心地何曾安了义? 太阳西斜之时,心境是否平静?心无宁日,又怎能找到真正的安宁之道? 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功夫求的意。 他人家的文字没有亲疏远近之分,不必过于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止。 任由世事纵横交错,不必过于忌讳;人生在世,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或习惯
【注释】十二时颂其一: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平旦,指日出东方的卯时。寅,古代时辰之一。这里比喻有悟性的修行者。狂机,指妄想。道人,指修行的人。 狂机内有人,即修行者内心有悟性。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穷苦,指世间烦恼苦难。已经,表示时间很长。无量劫,佛教用语,表示无穷的时间。信,相信。常擎如意珍,意指世间的一切财物和美好的东西都是虚幻、无常的。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豪即是尘。
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踪现真相。 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 纵令□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 可笑物空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 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宗言下当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 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 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 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你孩儿。 道俗峥嵘聚集,终日听他死语。 不观己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 堪嗟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 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他饮咀。 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 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黑。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 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 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 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 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 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 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沈沦生老。 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 真如法界丛林,返作荆棘荒草。 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 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 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 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 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 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 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 无着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罥。 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 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