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本立
赠眼科俺都刺 人生妙处惟青卢,光明不息照八区。 胡为虾蟆蚀白月,欲以象罔求玄珠。 青囊系肘甚奇秘,金篦刮膜只斯须。 吁嗟世俗盲五色,俺师俺师绝代无。 注释: 1. 青卢:青色的光亮。 2. 八区:古代称天下为八方。这里指整个世界。 3. 胡为:为什么。 4. 象罔:神话中的兽名,传说它能捕到大象。这里借指能捕捉到真理或智慧的人。 5. 青囊:古代道士携带的包裹,内藏符箓、药物等物。 6.
临清道隐为豫府饶纪善作 秋水一波清且深,隐居谁识道人心。 流行不息终归海,开辟俱生直到今。 川上曾闻尼父叹,源头重感晦翁吟。 何时一笑空明里,同照扁舟雪满簪。 注释: - 秋水一波清且深,隐居谁识道人心。 - 流行不息终归海,开辟俱生直到今。 - 川上曾闻尼父叹,源头重感晦翁吟。 - 何时一笑空明里,同照扁舟雪满簪。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是诗人赠给良医杨士达的作品。诗的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与杨士达的重逢,以及杨士达在中都受到亲王和护卫将军的礼遇。接下来两句赞美了杨士达的医术和品德。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杨士达的期望和祝福。 以下是逐句的注释和赏析: 1. 南京旧识杨医师,北来中都重见之。 - 注释:在南京时就已经认识并尊敬杨医师。这次他来到中都(今北京),我们再次见面。 -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此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赏析。 第一联“儒生有策致时康,送子城南别意长”,诗人送李主簿赴京师,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儒生”,指李主簿;“策”,“策略”;“致时康”,指希望李主簿为朝廷献计献策,使国家昌盛,人民安康。“南”即指京城长安。“别意长”指诗人送别之意长久
【诗句释义】 城南城北作春游,父老逢人说郡侯。 田野只今无外事,衣冠何地不中州。 马头红雨花都落,海子白云山欲浮。 昨日新知今日别,可堪东望独凭楼。 【译文】 在城南城北游览作春游,父亲老友都说是郡侯。 现在田野里没有战事,各地的士族官员都是中原人。 马头上红花飘落如雨,海上白云飘荡如山欲动。 昨天的新交今天就要告别,我独自凭高楼远望西去。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送别友人朱绍祖赴京师考满之际
注释: 柏峰为希仙道士作何处仙家紫翠房,一峰烟雨柏苍苍。 羊眠白石云根烂,麝过青苔雨气香。 羽节凌风天有籁,彩囊盛露玉为浆。 头颅我已将华发,便欲传君却老方。 这首诗是诗人为希仙道士所作,描绘了希仙道士的住所和生活情趣。 译文: 何处仙家紫翠房,一峰烟雨柏苍苍。 羊眠白石云根烂,麝过青苔雨气香。 羽节凌风天有籁,彩囊盛露玉为浆。 头颅我已将华发,便欲传君却老方。 赏析: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1句:“脱屣都门骨已仙” - 词语解释: “脱屣”(tù xǐ,意即扔掉鞋),“都门”指长安城,古代京城。“骨已仙”意味着此人已超脱尘世,成为仙人。 - 译文: 他摆脱世俗束缚,已经是一位仙人了。 第2句:“山中故物尚依然” - 关键词注释: - “脱屣”:放下鞋,形容远离尘世。 - “都门”:首都长安(今西安),象征繁华与纷扰。 - “骨已仙”:超越世俗,达到仙的境界。
``` 簪笔三年直禁坡,扬铃一日上淮河。 归来疏传黄金重,老去冯郎白发多。 野陌早花才点缀,官亭新柳已婆娑。 梁园到日春如海,儿子将军奈乐何。 - 明代·程本立《送王幼度待制致仕归大梁应教·其一》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程本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王幼度从朝廷官员回归大梁的旅途情景,展现了诗人对王幼度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感慨。 诗句注释如下: - “簪笔三年直禁坡”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倾盖金陵白下门,照人玉树色清温。 - 注释: “倾盖”指朋友相见时互相倾倒帽子表示敬意,“金陵”是南京的别称,“白下门”是南京的城门之一。“玉树”常用来形容年轻美貌的人,此处可能指欧阳太守。 - 译文: 你与我初次见面时,就在南京城的白下门相拥而谈,你如同那照亮四周的玉树一般,令人感到清新温暖,犹如初升的朝阳。 2. 殿前礼乐三千字,海内文章六一孙。 - 注释:
【注释】: 恩承雨露出金銮,不是南蛮罚爽官 —— 刘推官的恩宠就像雨露滋润了大地,皇帝赐予他华丽的宫殿,他不是被南方蛮族所惩罚而失去官职的人。 六诏山川开郡县,百年父老见衣冠 —— 在六诏(今云南大理、丽江、昭通、曲靖、文山、保山一带)的山山水水之间,新的州县应运而生;百年之后,这些地方的老人看到自己的子孙穿着朝廷的官服,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吏无隳突民何幸,狱有平反母所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