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解析伤寒论中太阳病脉证与治疗策略 1. 太阳病基本症状 - 发热、汗出、头痛 - 项部拘急不舒 - 脉象浮 2. 结胸与脏结区别 - 结胸:心下硬痛 - 脏结:脏气虚寒而结 3. 太阳病病因病机 - 风热外感 - 邪气入里 4. 太阳病辨证要点 - 脉浮为风,数为热,动为痛,数为虚 -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 5. 太阳病治疗原则 - 解表散邪 - 调和营卫 6.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解析《伤寒论》中太阳病脉证与治疗策略 1. 太阳病基本特征 - 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 - 畏寒、发热、汗出 - 脉象浮 2. 太阳病典型症状 - 发热、汗出、恶风 - 头痛、项部拘急不舒 - 脉象浮 3. 太阳病治疗原则 - 解表发汗 - 调和阴阳 - 扶阳解表 4. 结胸与脏结辨析 - 结胸:心下硬痛 - 脏结: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5. 太阳病误治后果 -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抵当汤方 水蛭二十个(味苦寒)虻虫二十五个(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 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日卒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味苦寒)虻虫二十五个(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 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日卒时,当下血;若不下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解析小陷胸汤方及其应用 1. 原文及翻译 - 原文:“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 翻译:太阳病,如果患者再次使用发汗和泻下的方法治疗,导致患者五天没有排便,舌质干燥且口渴,在日落时出现轻微的潮热症状(另一种说法是:在日落时感到心胸烦躁不安)
半夏泻心汤方 调和阴阳,治疗痞满之良方 1. 组成与功效 -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甘草 - 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 主治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 2. 方歌与主治 - 方歌:半夏、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甘草 - 主治: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 3. 配伍与运用 - 寒热互结,心下痞满 - 水煎服,日三服 4. 临床应用 - 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十枣汤主之 5. 药理作用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解析《伤寒论》中太阳病脉证与治疗 1.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 译文:将五种药材放入七升水中,煮沸后取出二升半,去除药渣,加入芒硝,再加热至沸腾。趁热服用,每次五合,每日三次,应出现轻微腹泻。 - 注释:本方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腹满、谵语等症状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解析太阳病治疗策略与方剂应用 1. 原文解读 - 太阳病基本症状 - 汗解与冷水潠之对比 - 文蛤散与白散方剂介绍 2. 方剂详解 - 文蛤散组成与制备方法 - 白散方成分及服用建议 3. 临床应用 - 结合具体病症选择方剂 - 方剂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评估 4. 注意事项 - 服药剂量与禁忌 - 特殊体质患者用药调整 5. 结语 - 总结太阳病治疗原则 -
【诗句】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译文】 太阳病中风,用火法逼出汗来治疗,导致邪风与火势相合,血液运行失常,失去正常规律。因为阳气过盛,会想要吐血;阴虚不能制约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