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解析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之症 1.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 - 症状描述:妇人中风后出现发热、恶寒现象。 - 病因分析:此症状可能与外感风寒有关。 - 治疗建议:当随其实而泻之,以期热邪外出。 2.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 - 症状描述:妇人在中风后七八日,再次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 - 病因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外邪未尽或内邪复发所致。 - 治疗建议: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人参二两(味甘渴)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
伤寒论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解析大承气汤及其临床应用 1. 原文解读 - 伤寒呕多不可攻之 -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 -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 - 阳明病不吐不下可与调胃承气汤 2. 方剂组成 -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3. 方剂功效 - 清热泻下,行气消痞 4. 临床应用 - 治疗阳明腑实证 - 热结旁流证 - 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5. 方剂衍生方 - 小承气汤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解析太阳病治疗原则与方剂应用 1. 原文: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解析桂枝人参汤方及其应用 1.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译文:如果出汗后出现喘息,没有高热,可以给予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多次使用攻下法,导致协热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味苦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甘草(炙,味甘平)干姜(味辛热)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人参二两(味甘温)半夏半升(洗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原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