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诗句: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译文:太阴病的主要症状是腹部胀满、呕吐、食欲不振,甚至出现自利(腹泻)的症状,并且这些症状非常严重。有时还会感到腹部疼痛。如果使用泻药治疗,可能会导致胸部下方的硬块形成。 注释:太阴,中医五行理论中的五脏之一,属土,与脾相对应。脾主运化水谷,脾虚则运化功能减弱,导致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腹满、呕吐、食欲不振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译文:以上三味药材,加水四升,煮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每份分成两份温服。 注释:三味:指麻黄、赤小豆和大枣。水四升:即四升水。煮取一升半:即煮至一升五合。去滓:即去掉药渣。 赏析:本方为《伤寒论》中的常用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瘀热在里所致的身发黄病。方中麻黄苦辛微寒,能宣肺平喘,解表散邪;连轺苦辛微寒,能利水道,祛痰消胀;赤小豆甘平,能利水除湿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1. 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 译文:阳明病患者多见出汗,因为津液外泄,导致胃中干燥,大便必然变得坚硬。如果大便变得坚硬,就会出现谵语的症状,此时可以使用小承气汤治疗。如果服用一次小承气汤后谵语停止,就不要再继续服用了。 - 关键词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翻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
诗句 -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 蜜煎导方 - 蜜七合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 猪胆汁方 -
译文 脉象浮而中空,浮为阳脉,中空为阴脉,浮与中空相搏,胃气生热,其阳气则断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麻人丸方 麻子人二升(甘平)芍药半斤(酸平)枳实半斤(炙,苦寒)大黄一斤(去皮,苦寒)厚朴一斤(炙,去皮,苦温)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右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
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阳明病,出汗过多而口渴的,不能使用猪苓汤,因为汗多胃中干燥,猪苓汤又会使小便增多。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如果胃中虚冷,不能进食,喝水就会呕吐。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用攻下治疗后,其外有热,手足温暖,不结胸,心中懊憹,饥饿不能进食,但头汗出,用栀子豉汤治疗。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
{ 网页时间是:2024-11-11 瓜蒂散方中赤小豆和酸苦的药味,可以涌吐痰食。 瓜蒂(熬黄)用时需炒过,赤小豆则需煮至半熟,两者合用以增强其涌吐作用。 使用时,将上药各别捣筛,为散后混合均匀,取一钱匕(约3克),用香豉9g煎汤送服,温服顿服之。 若服药后不呕吐,可酌情增加剂量或再次服药,直至症状缓解。 若病情严重,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太阳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译文: 小承气汤的组成是大黄、厚朴和枳实。将这三味药放入四升水中,煮沸后,再煮成一升二合的药液,去掉药渣,分成两次服用。第一次服药后,如果病人能够排便,说明药物有效,可以继续服用;如果不能排便,说明药物无效,应该停止服用。 赏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解析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之症 1.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 - 症状描述:妇人中风后出现发热、恶寒现象。 - 病因分析:此症状可能与外感风寒有关。 - 治疗建议:当随其实而泻之,以期热邪外出。 2.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 - 症状描述:妇人在中风后七八日,再次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 - 病因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外邪未尽或内邪复发所致。 - 治疗建议:小柴胡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