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猪肤一斤(甘寒) - 注释:猪肤,即猪皮。甘寒,指药物性质偏于甘味且性寒凉。 - 译文:将猪皮一斤煮水,取其汁液五升。 - 赏析:此句描述了制作猪肤汤的基本步骤,体现了中医用药的严谨性。 2. 甘草二两(甘平) - 注释:甘草,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甘平,表示甘草的性质平和,不偏热也不偏寒。 -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诗句: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译文:少阴病的主要症状是脉象微细,表现为只想睡觉。 -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即脉象微细和只想睡觉,这是诊断少阴病的重要依据。 2. 诗句: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 译文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真武汤方”和“通脉四逆汤方”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1. 真武汤方 - 茯苓三两(甘平):茯苓味甘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 芍药三两(酸平):芍药味苦性平,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 - 生姜三两(切,辛温):生姜味辛性温,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 白术二两(甘温):白术味甘性温,有健脾益气、燥湿止泻的功效。 -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附子汤方、桃花汤方和猪肤汤方的逐句释义: 1. 附子汤方 -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附子性辛热,能够温补元阳,驱散体内的寒邪,对于治疗因阳气不足导致的病症有很好的效果。 - 茯苓三两(甘平):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作用。在中医里,茯苓被用来治疗水肿、痰饮、脾虚等症状。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是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详细论述了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将逐句翻译原文,并附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原文及注释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译文: 病人小便不畅,大便时而困难时而容易,时常伴有轻微发热,呼吸急促,无法安卧,这可能是燥屎所致,应使用大承气汤治疗。 注释: - 小便不利
伤寒论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解析】本句描述了少阳病的主要症状是口苦、咽干、目眩。其中"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可能是药物或饮食的影响;"咽干"是指咽喉干燥,可能与疾病导致的津液不足有关;"目眩"是指眼睛看东西时感觉晕眩,可能是因为风邪侵犯头部所致。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解析】这句描述了在少阳病中出现的中风症状,表现为耳朵听不见,眼睛发红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苦微寒)栀子十四枚(掰,苦寒)大黄二两(去皮,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译文: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将以上三种药材放入一斗水中,先煮茵陈蒿,减六升,再加入栀子和大黄,煮至三升,去渣,分三次温服。服药后小便应当通畅,尿色如同皂角汁一样,颜色纯正红色
伤寒论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解析少阴病脉象与治疗方剂 1. 原文解读 -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 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 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 2. 译文对照 -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 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 3. 关键词注释 - 微细:指脉搏细小且微弱 - 但欲寐:只想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