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解析厥阴病之症候与治疗 1. 厥阴病概览 - 消渴症状描述 - 气上撞心与心中疼热 - 饥而不欲食与食则吐蛔 2. 厥阴中风脉象分析 - 微浮与欲愈关系 - 不浮与未愈区别 3. 厥阴病解与预后 - 从丑至卯上时间解读 - 渴欲饮水与饮食调整 4. 诸四逆厥者处理原则 - 不可下之与虚家同理 - 伤寒先厥后发热利者自止 5. 伤寒始发热六日后续变化 -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解析霍乱病症状与治疗 1. 霍乱定义及特征 - 呕吐与腹泻交替出现 - 病情发展迅速,变化无常 - 患者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2. 霍乱病因分析 - 吐泻过度导致津液大伤 - 寒邪侵袭引发疾病 - 体质虚弱易感外邪 3. 霍乱诊断要点 - 观察呕吐与腹泻交替情况 - 注意体温变化和恶寒症状 - 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4. 霍乱治疗方法 - 调整饮食结构以恢复体力 -
注释: 1. 伤寒论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2.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3.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译文: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一篇名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的文章。 当患者呕吐后已经停止,并且开始腹泻,之后出现冷汗,然后突然昏倒,四肢僵硬不能动弹,脉搏微弱几乎要消失时,应当使用通脉四逆汤加上猪胆汁进行治疗。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解析下利后更烦之症,探讨栀子豉汤应用 1. 原文解读 -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2. 译文对照 - 下利之后,若心烦加剧,且按压时心下感觉濡软,这表示虚热未除,适合使用栀子豉汤。 3. 关键词注释 - 下利:指腹泻或呕吐等导致大便稀薄的症状。 - 更烦:比平常更加烦躁不安。 - 心下濡:心下部位感觉柔软无力。 4. 赏析与思考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了厥阴病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本文将逐句解读原文,并提供相应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1. 原文: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 2. 译文:取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解析: - 诗句: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 - 译文:如果出现了下利的症状,同时伴有脉象沉而迟、面色稍红、身体略感发热、大便稀薄等症状,那么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冒冷汗等现象,最终会恢复正常。 - 注释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原文:呕者,加生姜二两。 - 译文:呕吐者,增加生姜二两。 - 赏析:此句表明在治疗少阴病时,若患者出现呕吐症状,应适当增加生姜的用量,以温中止呕。 2. 原文: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 译文:咽喉疼痛者,去除芍药,加入桔梗一两。 - 赏析:此句说明在治疗少阴病时,若患者表现为咽喉疼痛,应去除芍药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该文献详细描述了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一句,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经验。下面将对该文进行逐句释义: 1. 原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2. 译文:如果病人体内有长期存在的寒冷症状,应该使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进行治疗。 3. 注释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原文: 伤寒论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 译文: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3.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如何制备白通汤,以及服用方法。首先,将三种药材分别捣碎后筛成细末,然后混合在一起,用白开水调和成药丸
注释 1.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这是《伤寒论》中关于少阴病(一种中医诊断)的诊断和治疗部分。 2. 少阴病:指在中医理论中,少阴是三阴之一,属于肾脏,与心脏、肝脏相对应。这里的“少阴病”特指由肾引起的一类疾病。 3. 六七日:指病程已过了六天或七天,意味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4. 腹胀不大便者:表示患者出现腹部胀满而无法排便的状况。 5. 急下之:紧急地使用泻药来治疗。 6. 宜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