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1. 原文: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 2. 译文: 脉搏微弱而软弱,软弱反而出现在关部,濡弱反而出现在头顶,弦紧反而出现在上部,微弱反而出现在下部。 3. 注释: - 脉微而弱:指脉搏细弱无力。 - 弱反在关:指脉搏在关部显得虚弱。 - 濡反在巅:指脉搏在头顶处显得濡弱。 - 弦反在上
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原文 >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译文 > 如果通过发汗治疗而阳气大量丢失,并且病人出现谵语的症状,那么就不能使用攻下法,应当给予柴胡桂枝汤。这个方剂可以调和营卫之气,从而畅通津液,病情自然能够痊愈。 注释 - 发汗: 古代中医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出汗来清除体内的病邪。 - 亡阳: 指阳气大量流失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诗句: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译文:伤寒病初起时出现四肢厥冷,随后出现发热,如果同时伴有腹泻,则腹泻会自行停止。然而,如果出汗过多,咽喉疼痛,可能是由于咽喉受到寒邪侵袭所致。 赏析:此句描述了伤寒病初期的症状和变化,强调了厥冷与发热并存的情况,以及腹泻与出汗的关系
下面是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1. 原文: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 译文:有十四种药材,用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腾,去掉上面的泡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每次服药间隔如同炊煮三斗米的时间,让病人出汗,直到痊愈。 - 注释:这里的“麻黄”是方剂中的主要药物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此节主要讲述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脉象和症状来判断是否可以使用发汗治疗。作者通过对比三阴三阳篇中的病症和本节内容,强调了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指出了在发汗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警示医者在使用发汗治疗时要谨慎对待。 译文: 疾病已经到了紧急的程度,需要迅速诊断和治疗。其中有些疾病的症状比较明显,而另一些则可能隐藏在不易察觉的部位
伤寒论·辨阴阳易阐煮劳复病证并治 解析阴阳易与煮劳复病证及其治疗策略 1. 原文节选及翻译 - 原文节选: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 翻译: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小腹痉挛疼痛,甚至牵引阴部痉挛疼痛,热气上冲至胸部,头重不能抬起,眼睛发花,膝与小腿肚拘急痉挛,用烧裤散主治。 2.
《伤寒论·辨不可吐》 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注释:四种症状已经具备,属于太阳病范畴。 译文: 四种症状已经具备,属于太阳病范畴。 赏析: 这首诗是《伤寒论》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讲述了太阳病的四种常见症状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判断是否应该使用吐泻等方法来清除体内的邪气。如果病人出现了这四种症状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那么就应该使用吐泻等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合四证
伤寒论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解析《伤寒论》中霍乱病治疗要旨 1. 原文与译文对照 - 原文: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 译文:将四种药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丸剂,大小如同鸡黄。用沸腾的热水冲服一丸,待其研磨成细粉后,用温水送服。每日三次,夜间两次服用,如果腹部尚未感到发热,可以增加至三四丸
伤寒论·辨阴阳易阐煮劳复病证并治 解析伤寒后阴阳易与煮劳复病证治疗 1.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 译文:伤寒病后因男女交接而发生的阴阳易病,表现为身体沉重,气少不足以息,小腹挛急疼痛,甚或牵引阴部挛急疼痛,热气上冲至胸部,头重不能抬起,眼睛发花,膝与小腿肚拘急痉挛
伤寒论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解析伤寒厥阴病脉证与治疗策略 1.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 - 描述伤寒后第四天出现发热,随后三天转为寒战,第五天再次出现厥冷现象。 - 分析:此症状表明患者体内阴阳失衡,阳气逐渐消退,需及时调整治疗以恢复平衡。 2.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 - 指出伤寒患者病程已超过六天,脉象微弱,表现为手足冰冷和烦躁不安。 - 分析:此阶段患者阳气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