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解析桂枝加芍药汤方及其应用 1. 原文与译文对照 - 原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译文:将上述六味药材放入七升水中,煮沸后取出三升药汁,去掉药渣,用温热的药汁服用,每日三次。 2. 桂枝加芍药汤方详解 - 药物组成:桂枝9g(去皮)、芍药18g(6两)、甘草6g(炙)、生姜9g(切)、大枣12枚(擘)。 - 用法:水煎二次
诗句: 伤寒论 ·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译文: 这是《伤寒论》中的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共有四十八种病症和治疗法则,其中前三卷已经详细记载了这些内容。以下各方,虽然在随卷的本证下已有提及,但由于仅仅只是加减法的说明,并没有详细说明,因此对于读者来说可能有些不便。现在重新校勘,并将其列在下文中: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1. 释义: -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 - 血虚为无阴:血虚导致阴液不足。 - 孤阳独下阴部者:阳气过盛,影响阴液。 - 小便当赤而难:由于血虚,尿液可能偏红且难以排出。 - 胞中当虚:膀胱空虚,无法容纳尿液。 - 今反小便利:与正常情况相反,出现小便频繁。 - 而大汗出:大量出汗。 - 法应卫家当微
译文 伤寒病,脉象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像将至厥证。厥证的脉象是:初来时大,渐渐小,更来时渐渐大。这种情况如果再加上恶寒,病情加重的话,就会出现翕翕汗出、喉中疼痛等症状;如热症较重,则眼睛发赤、脉络多,睛不慧明,此时医生再误用攻下方法,就会导致咽喉被伤;再次使用攻下治疗,就会使两目闭合,寒症重者会出现腹泻清谷,热症重者则会出现脓血便;若再用熏法治疗,则患者身体发黄;如果再用熨法治疗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
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解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及其应用 1. 原文与译文对照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 原方组成: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炙甘草二两。 - 新方组成:桂枝九克,生姜九克,大枣四枚,炙甘草九克,炮附子三克。 - 用法:水煎温服。 - 译文: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2. 药物分析与注释 - 桂枝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译文:如果病轻微,表现为咳嗽,咳嗽时会吐口水,用泻下法治疗,咳嗽就会停止,但腹泻仍然不止,腹泻不止,胸部就会像被虫子咬一样疼痛,食物进入胃部后就会排出体外,小便不通利,两胁拘急不舒
伤寒论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下利,是指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如水样。脉大者,指的是脉象宽大有力。在这里,“虚”是指身体虚弱,无力抵抗外邪入侵。因此,当出现下利、脉大等症状时,很可能是身体虚弱导致的。 “以其强下之故也。”这里的“其”,指的是原因或原因的所在。"强下之"则表示强行使用泻药或其他药物,这种治疗方法往往对身体造成伤害,导致下利等病症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1. 原文: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2. 译文: 脉搏软弱无力,软弱反而在关部,软弱反而在巅顶,微弱反而在上部,涩滞反而在下部。如果微则表示阳气不足,涩则表示没有血液。阳气反微
【注释】 大法:主要的法则。春宜吐:中医认为,春季万物复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以疏通郁结为治则,故主张在春天应采用吐法治疗。 凡用吐汤:凡是使用吐法的方剂。中病即止:如果病情得到缓解,就不必再继续服用。不必尽剂也:不必要求患者吃完全部的药量。 胸上诸实:上胸部的多种疾病和症状。 胸中郁郁而痛:胸部有闷痛感。 不能食:食欲减退,吃不下东西。 欲使人按之:希望别人能用手按压其胸腹部。反有涎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