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频
【解析】 本诗首联“百岁竟何事,一身长远游”,是说人生百年,究竟为了什么,难道只是长久地在外漂泊吗?颔联“行行将近老,处处不离愁”,诗人感叹自己年纪渐长,四处为客,却始终摆脱不了忧愁。颈联“世路多相取,权门不自投”意思是说在世俗之路上往往被他人占去,而身居要职的人也往往不愿与自己交往。尾联“难为此时别,欲别愿人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深沉。 【答案】
越国临沧海,芳洲复暮晴。 湖通诸浦白,日隐乱峰明。 野宿多无定,闲游免有情。 天台闻不远,终到石桥行。 注释: 1. 越国临沧海:越国靠近大海。 2. 芳洲复暮晴:美丽的小洲又逢傍晚时分晴朗的天气。 3. 湖通诸浦白:湖泊与众多河流相连,河水清澈如白。 4. 日隐乱峰明:太阳隐藏在乱石峰后,阳光透过山峰显现出来。 5. 野宿多无定,闲游免有情:野外住宿没有固定的地点,悠闲游玩可以不受拘束。 6
【注释】 《杜门即事》是一首五言绝句。首句“杜门聊自适”,意思是闲居在家,自我安慰;第二句“湖水在窗间”,写自己独坐窗前,看到窗外的湖水荡漾;第三句“纵得沧洲去”,意思是如果有机会到那湖边去,就去看看;第四句“无过白日闲”,意思是即使去了也不过是为了消磨时光而已;后面四句,写自己的懒散,以及自己的境遇和心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鄂渚时所作。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写自己的生活琐事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一别长安后,晨征便信鸡”是写离别后的早晨,听到报晓的鸡声就出发了。 【答案】 注释: ①晨征:早晨出发。信:听。 译文: 离开长安以后,早晨出发就听到鸡叫,说明已经过了很远的地方; ②河声入峡急,地势出关低。 译文: 从黄河峡谷中流出的河水声音急促,因为地势较低所以水流湍急; ③绿树丛垓下,青芜阔楚西。 译文: 在垓下有许多绿色树木,在楚地西部有广阔的青草;
【译文】 我想外出去走一走我的路,但东西两边都未能通达。 卷起书来只有对着白鹤,打开画卷只有留下僧人。 落叶随风和白云一同扫去,秋山共月一同登上高处。 不知何年石上的水,夜晚又滴在高高的楼阁。 【注释】 1. 欲出:想出去。穷吾道:穷尽我的志向。 2. 东西:指左右或前后。自未能:自己还不能做到。 3. 卷书:卷起书册。唯:只,仅仅。对:面对。 4. 开画:展开画卷。留僧:留住僧人。 5.
【注释】 (1)南游:在江南一带游览。 (2)许同年:指许同进士及第,为朋友。 (3)孤帆处处宿:意思是船帆四处飘泊,到处住宿。 (4)不问是谁家:意思是不问是哪里人。 (5)南国平芜远:意思是南方的平原上,荒芜的原野很遥远。 (6)东风细雨斜:意思是春风和微风带着细雨,斜斜地吹着。 (7)旅怀多寄酒:意思是旅途中心情郁结,常常借酒浇愁。 (8)寒意欲留花:意思是春天的气息使人感到寒冷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诗歌的内容。这是一首送别诗,写朋友去江夏任职,临行之际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第一句“如何执简去”,意思是说:你怎么拿着公文袋就去上任呢?第二句“便作挂帆期”,意思是说:你就要扬帆远去了。第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第三句“泽国三春早”,写江夏属江南地区,春来早于中原。第四句“江天落日迟”,江天暮霭沉沉,夕阳西沉得比家乡晚得多,这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关切。第五句“县人齐候处”
【注释】: 青桂复青袍,一归荣一高。 县人齐下拜,邑宰共分曹。 绕郭看秧插,寻街听茧缫。 封侯万里者,燕颔乃徒劳。 译文: 穿着青色官袍的官员回来了,他荣耀又高升。 县里的人一起下跪致敬,县令们一起划分了街道。 在城郊看到人们插秧,在街道上听到茧丝缫丝的声音。 那些被封为侯爵的人,他们的燕颌有什么用呢?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别朋友许棠归泾县作尉的一首赠别诗。诗人以“燕颔”自比
注释: 论交虽不蚤,话别且相亲。 - 论交:指交朋友。早:年轻。 - 除却栖禅客,谁非南陌人。 - 栖禅客:修行佛道的僧人。 - 谁:疑问词,这里指自己。 - 南陌人:指普通百姓。 半生都返性,终老拟安贫。 - 半生:指人的一生。 - 都返性:回归本性。 - 安贫:保持清贫。 愿入白云社,高眠自致身。 - 白云社:指隐士的团体。 - 自致身:自己追求高尚的境界。 赏析:
【注释】: 1. 佐幕:协助幕僚,在幕府中服务。 2. 出入似闲居:出入都像是在家一样,很自在。 3. 草色:指春天的草地,绿油油的一片。 4. 山情信不疏:山上的景色依然熟悉,没有变。 5. 灯前春睡足:在灯光下睡觉,睡得很饱。 6. 酒后夜寒馀:喝了酒之后,夜晚的寒意还余留着。 7. 笔砚时时近:经常把笔和砚台放在身边。 8. 终非署簿书:始终不会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