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言志 其一”,这是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要求考生能读懂并翻译诗歌,理解其思想情感,然后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作答。 1. “凡物无美恶,适俗斯见收。” 译:万物无所谓好坏,适应世俗者便被人赏识。 注释:美恶:好与坏。适俗:适应世俗社会。 赏析:诗人认为,世间万物没有美丑之分
【注释】 1. 汉朝诸公卿:汉朝的公卿。汉初,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取“非刘氏不王”的政策,封了许多异姓王。后来,吕后专权时封了很多吕氏诸侯王。到汉武帝时,又实行推恩令,分封同姓诸侯王。所以,汉朝有众多的公卿和诸侯王,其中有不少是靠皇亲国戚或功臣的后代。 2. 鲜有能自全:很少有能够保全自己性命的。 3. 广受信明哲:广泛受到人们的称赞和称颂。 4. 独悟于机先
【注释】 1. 清渭滨:指秦穆公在渭水之滨打猎时,得到一只白色的野兔。后因以“清渭滨”比喻贤君圣主得良材之处。 2. 雪深室:指清静的居处。 3. 消沈:衰落。 4. 梅:即梅花,古人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志向。 5. 喑喑:沉默寡言的样子。 6. 香斯清兮不淫:这里的“香”指的是梅花的香味,“不淫”指的是不张扬、不炫耀。 7. 孤操:独自坚守操守。 8. 诏:召请。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注释】 身懒:身体慵懒。都忘动:全都忘记了行动。心空不待安:心境宁静不需要安慰。叶鸣山鹿至:树叶发出声响,山间小鹿来至。火尽地炉寒:炉火已燃尽,屋内寒冷。即此为吾乐:就这成为我的乐趣。同人话却难:与朋友谈论却觉得困难。 【赏析】 这首诗是写闲适生活的。首句“身懒都忘动”,说明诗人在山林中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连行动也懒得去动一下了;“心空不待安”则进一步表明他心境之静谧。次二句以“叶鸣山鹿至
春江夜泛 江月照扬舲,乘风过万汀。 素光流远汉,高浪湿寒星。 客恨消长笛,闲身渺一蘋。 到京天未曙,隐隐越山青。 译文: 春天的夜晚,江水在月光照耀下泛舟,微风拂面,渡过无数汀洲。 月光皎洁如霜,照亮了远处的银河,波涛汹涌,高高的浪花溅湿了寒冷的星星。 内心的忧愁似乎随着悠扬的长笛声消散,我独自漂泊的身影仿佛漂浮在一叶小舟上无依无靠。 到了京城天还未亮,远方越山苍翠欲滴。 注释: 1.
【注释】 平斋:即张平斋。 游霅城叶氏园池:游览霅城的叶家园林。霅城,古县名。在今浙江湖州市。 无俗情:没有世俗的情趣。 渔子:打鱼的人。 往来密:来回穿梭。 凭阑:倚着栏杆。 屏翳:指屏风般的云气。 秀石出:美丽的石头露出。 弁山:地名。 献青:呈献青色。 苕霅水:苕,地名;霅是古县名。在今安徽宣城北。 □碧:形容颜色如碧玉。 吟不穷:吟诵不尽。 烟霏:云烟弥漫。 【赏析】
注释: 寒虫:指秋天的蟋蟀。 非为游子吟:不是为了游子而唱。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送行的诗人自己。 寂寞闻:听到寂寞的声音。 自然动归心:自然而然地触动了归乡的心。 南岩:指山中的岩石。 秋欲晚:天色将晚。 山栗:山上的栗子。 山稼:山上的庄稼。 湖边:指送行的地方,即湖边。 旧吟伴:过去的吟诗的朋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行者与离别者之间的对话
这首诗是作者对牛羊司范月溪的赠言。 诗句解读: 1. 莫嫌司职小,先圣亦曾为。 - “莫嫌司职小”意味着尽管职位卑微,但职责重要。 - “先圣亦曾为”指的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也曾从事过这样的工作。 2. 蕃息更何事,萧闲且赋诗。 - “蕃息”指繁衍生息,“萧闲”意为清闲无事。 - 这里诗人表达了即使工作繁重,也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用诗歌来陶冶情操。 3. 尔牲诚具止,尔牧自来思。 -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少年走马行 - 译文: 年轻的人骑马如飞。 - 关键词注释: "少年"指的是年轻有活力的人;"走马"通常指骑马快速前行。 - 赏析: 诗的开头用“少年走马”形象地描绘了年轻人的活力和速度,展现了他们青春洋溢、充满活力的形象。 2. 大笑吾衰行走迟 - 译文: 我因为步履蹒跚而大笑。 - 关键词注释: "大笑"表明诗人对自己缓慢行走的状态感到幽默
贵家园池夏夜 杨柳荫华馆,菡萏生回塘。 薰风散炎蒸,积水生夜凉。 长歌沧浪曲,可洗冰炭肠。 主人不知爱,白头犹异方。 注释: 1. 贵家园池夏夜 - 在夏夜里,贵家的庭院里有一个池塘,景色很美。 2. 杨柳荫华馆 - 杨柳树荫遮盖了华丽的亭馆。 3. 菡萏生回塘 - 荷花在池塘里盛开,形成了美丽的画面。 4. 薰风散炎蒸 - 微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炎热的阳光和热气。 5. 积水生夜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