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仕衡
这首诗是郑寺丞邓山长来访林中的一首。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喧传彩鹢下江干,村北村南稚子看。 “喧传彩鹢”指的是彩鹢飞来的消息。彩鹢是一种美丽的鸟,它的出现常常伴随着喜事。这里的“喧传”表示这个消息在村里引起了轰动。 “村北村南稚子看”指的是村里的孩子们都在看。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孩子们好奇而兴奋的场景,他们看着彩鹢的到来,感到非常新鲜和兴奋。 呼酒咄嗟欣有客,住山寥落幸无官。
【注释】 观参寥(zāo)手书:指白居易读参寥的诗。雕飞鸷举(zhí zhú):形容诗歌雄健有力。百篇:一百首。浮屠:佛教徒。妙总师:精通佛教的人,这里指精通佛理、精通诗作的人。齐己:唐代诗人,字次山,人称“诗中之龙”。风流:风度和气质。大苏:苏轼,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参寥诗才的诗。前四句说,参寥的诗像鹰击长空,虎踞深谷那样矫健有力;他的诗学博通于佛经,是精通佛理
诗句输出: 三载樟亭信到迟,偏劳双鲤寄相思。 译文输出: 这三年来,我的信一直未能及时到达,你总是辛苦地为我邮寄思念之情。 诗词释义: 这里的“三载”指的是三年的时间,“樟亭”可能是一种比喻,表示你的书信来得非常慢,“信到迟”说明信件长时间未到。而“偏劳”则表达了一种歉意,因为写信的人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最后一句“相思”直接表达了你对收信人的深深思念。 赏析:
登西樵后即往罗浮山 注释:登上了西樵山之后,便前往罗浮山。 赏析:诗人在攀登完西樵山之后,便开始踏上通往罗浮山的旅程,展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探索的渴望。 大科百丈兴翛然,东向朱明七洞天。 蹑级修衢通绝巘,凿空灵窦架飞烟。 注释:巨大的山石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注释: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上攀登,可以到达山顶。 注释:在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处神秘的洞穴,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 注释
闻徐右史暴亡 议论风生神采端,一身不保更论官。 泉台此恨谁能诉,雪涕空山白日寒。 注释:议论时风采生动,精神饱满端庄,然而身死家破,连官职也保不住。死后在泉台的遗憾有谁能够诉说?只能对着空寂的山野,独自流泪叹息,感叹时光流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愁,让人感到寒冷。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听闻友人徐右史去世后所作,诗人对这位朋友的去世深感痛惜,因此作诗悼念。
注释: 1. 双树林间结草庵:在两棵大树之间搭了一个小茅屋,用作栖身之所。 2. 拈花一笑拜瞿昙:佛祖释迦牟尼曾以一朵花示人,弟子们悟道后皆微笑点头,表示已经领悟了佛法。此处借指禅僧的悟性。 3. 玄风橡栗餐亭午:僧人用橡子和栗子煮成粥食用,度过中午。 4. 堂下门徒且放参:僧人在寺院内与前来求学的人们交流学习。 赏析: 此诗描绘了禅僧的生活情景。首句写禅房,次句写禅师,最后一句写寺中的学人
喜声伯谪还 生还今日寸心明,客泪初收恨亦平。 岂有安危关一疏,不知流逐到诸生。 钱塘江上船犹待,玉枕山前屋未成。 畎亩馀忠刘子政,也应全不为修名。 注释: 1. 喜声伯谪还:喜声伯被贬后返回。 2. 寸心明:内心明朗,指对政治形势有了清晰的认识。 3. 客泪初收恨亦平:客人的眼泪刚落,心中的恨也平复了。 4. 岂有安危关一疏:难道有什么危险或安全是与一封奏疏有关吗? 5. 不知流逐到诸生
南渡衣冠废蒯缑,中原尽载向湖游。 胡尘不谓飞滇海,鬼火何因暗鄂州。 竟使兵家劳策画,到今国是计恩仇。 草茅死未忘哀愤,岂但燕云恨白沟。 【注释】: 1. 书事:即《书愤》,作者借抒发怀古伤今之情,抒发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不满和愤怒之情,并借此表明作者坚持抗金复国的志向。 2. 南渡:指南宋高宗赵构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以后的历史。 3. 蒯缑:古代一种短剑名,这里泛指宝剑。 4.
闻张山翁入黄鹄山 听闻张山翁进入了黄鹄山,我不禁心生向往。 采薇黄鹄岭,投迹去无踪。 我在山下采摘着野菜,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踪迹。 我亦从今逝,浮云四百峰。 我也决定跟随他而去,就像那飘浮在天空中的白云。 译文: 听闻张山翁进入了黄鹄山,我不禁心生向往。我在山下采摘着野菜,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踪迹。我也决定跟随他而去,就像那飘浮在天空中的白云。 注释: 闻张山翁入黄鹄山:听说张山翁进入黄鹄山。
诗句解释及赏析 1. 凤山君出早,马厩我来迟 - “凤山君”指刘声伯,可能是一个官职或称呼。这里表达的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即刘声伯先出发(“出早”),而诗人随后到达(“我来迟”)。 - 赏析: 通过比较两人的行动速度,表达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对友人的关心。 2. 盘辟分斋日,流涕伏阙时 - “盘辟”可能是指某种仪式或活动,而“分斋日”则可能指的是斋戒或修行的日子,通常与宗教活动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