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仕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黄滔所作的《黄滔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城角晓方罢,斋钟时一鸣。 良候属春莺,求友来嘤嘤。 吾侪二三子,簪盍怀同声。 相期辨初志,视履规安行。 道岂讲解得,学以磨琢精。 释氏辨一心,且不蕲修名。 齐盟共商求,勉旃在明诚。 注释与赏析: 1. 城角晓方罢,斋钟时一鸣。 注释:清晨的城角还在回荡着清冽的钟声。 赏析:首句描绘了宁静的清晨景象
```text 多难兴邦海舰移,忽逢祀夏配天时。 小臣不死留双眼,东向行都望六师。 【注释】: - “多难兴邦”:国家在困难时期仍然兴旺发达。 - “海舰移”:海上的战舰被迁移到了其他地方。 - “忽逢祀夏配天时”:突然迎来了祭祀夏朝配祭上天的日子。 - “小臣”:这里指区仕衡,字邦铨,是作者自己的自称。 - “留双眼”:留下了眼睛,比喻保持对国家的忠诚。 - “东向行都”:向东行进到京城。
【注释】 观参寥手书:观看参寥写的诗。参寥,僧人,即惠洪的友人。雕飞鸷举:指笔势遒劲。丰篇:指篇幅浩繁的诗文。谁是:何人能够。浮屠:佛教的别称。妙总师:指能作诗文的高手。休齐:同“休栖”,指隐居。风流:指文风。惟:只有。知:了解。 【赏析】 此诗首句用“雕飞鸷举”形容参寥写诗笔力雄健,气魄不凡。第二句用“谁是浮屠妙总师”来夸赞他是一位高超的诗文高手
酬答吕监簿叔朝的垂示试草 礼乐三千不可闻,彤墀诸草似刘蕡。 莫嗟起部官犹左,尺疏公田赖有君。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诗人以“试草”的形式,对吕监簿的垂示作出回答。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礼乐制度的质疑,认为其繁琐复杂,难以实行;同时也表达了对吕监簿的赞赏和感激之情。 酬答:对别人的答词进行回答,这里是指诗人对吕监簿的垂示进行回答。 垂示:指吕监簿的垂示,即吕监簿的垂示诗。 试草
【注释】 蓬窗:草编的窗户,形容简陋。竹户:竹编的门户。小园:小小的院子。东:方向词,这里指方位词。湿尽残红又浅红:雨点打在残花上,使花儿更鲜艳娇嫩。乌栖:乌鸦停息。深树稳:树上栖息着一只安静的乌鸦。豆花篱落:豆叶和篱笆。雨声中:雨水打在篱笆上发出的声音。 【译文】 草编的窗户,竹编的门户,小院的东南角;雨点打在残败的花上,使它们更鲜艳娇嫩。羡慕那树上栖息着一只安静的乌鸦,豆花篱笆下,雨声中
【注释】 (1)岭南:古代指广东、福建一带。 (2)“海冻”句:海水结冰,珊瑚变成石,万里沙地一片银白。 (3)炎方:即南方。六出:指雪花六次降落。 (4)袁安处士:袁安是东汉初年的人,隐居不仕,常在庭院中披鹤氅而卧,所以称为“袁安处士”。 【赏析】 此诗为诗人于开元年间(713—741)流寓岭南时所作之七绝。 诗的前两句写岭南雪景。诗人开篇便以“海冻”、“万里沙”勾勒出一幅壮阔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萧叶二子夜过”中的“萧叶”指的是王之涣,即作者。“褐衣曾替衮衣愁”中“衮衣”指高官厚禄,“褐衣”则是指寒酸低微的衣着。“肉食谁知藿食忧”中的“肉食”指的是朝廷重臣、达官贵人,“藿食”指的是老百姓。“斩马尚方无可借”是说在尚方(掌管武器的官署)里也没有多余的兵器可借给“萧叶”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格式和内容。 诗句解析: 1. 「长林馆」 - 指的是某个与林有关的建筑物或地点,可能是一个藏书的地方。 2. 「司空修史王官谷」 - 这里提到的「司空」可能是指某个官职或者职位,而「修史」则表明了这是一个专门从事历史编纂工作的场所,即“修史王官谷”。 3. 「贞白藏书句曲山」 - 这里的「贞白」可能是一个典故或象征,代表着纯洁或坚定;而「藏书」则是对这个地方功能的描述
【注释】 湖头:指西湖。双桨:划船时用的桨,用双桨是说明船行得快。藕花:荷花。五嫂鱼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五弦”和“五嫂”,此处泛指音乐。曲院:指杭州的清波门外西湖上有名的白堤、孤山等地,这里代指杭州。繁台:即繁星。宾客:客人。西陵:地名,在今浙江绍兴市。松柏:比喻忠贞。何人:有谁。 【译文】 西湖边湖头新绿的荷花荡漾在水面,五嫂正在用鱼羹款待来客的宴席。只道是西陵松柏之下的宴会
注释:衡浦,即衡阳,今属湖南。小玉,指诗人的爱人。潇湘,指长沙一带的潇水和湘水。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诗。蘅芷汀洲,是诗人与妻子离别后的思忆地。此时正值深秋,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故以“风摇衡浦岸边凉”起句。露结江皋,也是写深秋景色,见霜降而寒气已深,故以“露结江皋叶上霜”收尾。这两句写景,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凄切的基调。“小玉移来窗槛里”,则点出闺人。她因思念而消瘦,被丈夫移至室内,但见其瘦骨清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