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跂
曹纮陷交阯十七年与其母逃归得官汶上求诗 曹侯将家子,异域久飘飖。 人独忧羝乳,天方借海桥。 亡弓终在楚,去鹤会归辽。 凛凛今如许,风霜看后凋。 注释: 曹纮:即曹操的孙子。交阯:古代郡名,治所在今越南北部。“陷”是陷落的意思。“母子”指儿子曹纮和他母亲。“逃归”指逃回中国。“得官汶上”指得到官职,在汶上。汶上:地名,位于今山东汶上县,这里指汉高祖刘邦所封的一个县,即沛郡(今江苏沛县一带)
虏中作四首 文物燕人士,衣冠汉典仪。 举知缯絮好,深厌血毛非。 形势今犹古,规模夏变夷。 谁言无上策,会是有天时。 注释: 1. 文物燕人士:指代那些生活在辽地的燕州(今属河北)的人们。 2. 衣冠汉典仪:形容他们的服饰、礼节与汉族的传统相符合。 3. 举知:知晓,了解。 4. 缯絮(zēng xù):丝织品。 5. 深厌:非常讨厌,很反感。 6. 形势今犹古:形势和古代没有太大差别。 7.
虏中作四首 人物分多种,迁流不见经。已无燕代色,但有犬羊腥。海马生难驭,山苗煮始青。舜韶方九奏,异类合来庭。 注释:虏中作四首,其一是宋代诗人刘跂的古诗,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和平的渴望。诗句中的“燕代”指的是古代的燕国和代国地区,而“犬羊腥”则形容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不安。诗中还提到了海马和山苗,以及舜韶的九奏,都与边塞有关,反映了作者的边疆生活。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感受
使辽作十四首 古诗词赏析与翻译 1. 诗篇背景与创作意图 - 宋代外交使者赴辽国使命 - 刘跂作为诗人参与外交活动 - 诗篇反映当时政治局势与文化交流 2. 诗句解释与注释 - 日觉筋骸耗,中宵惨未宁 - 礼为王人重,关亭道路除 - 荒城初部落,名镇古巫闾 - 喜斗人皆勇,诛求俗故贪 - 长安远如天,吾欲一问津 - 南行非易事,北望心所依 3. 译文与赏析 - 第一首 译文
七夕 夜永风露下,庭空帘幕秋。 杯盘延素魄,针缕动双眸。 天上只今夕,人间宁少留。 如何一水际,岁岁此相求。 注释: - 夜永风露下:夜晚时间很长,风和露水都很大。 - 庭空帘幕秋:庭院空空,窗帘幕布也显得凄凉。 - 杯盘延素魄:杯中酒盘映照着月亮的清辉。 - 针缕动双眸:织女在用线引针,一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它。 - 天上只今夕:现在正是七夕节,牛郎织女只能在这一天相见。 - 人间宁少留
寄叶勤次韵 五斗折腰俱为贫,诗书律令若为分。 西山今朝有爽气,北阙无时飞白云。 一纸绸缪三岁字,七言憀慄九章文。 故人好在长相忆,怅望江皋麋鹿群。 注释:五斗折腰:形容因贫困而不得不屈从于权贵。诗书律令:指官场的规章制度。爽气:清新之气。三岁字:三年前写的字。九章文: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文章。故人:老朋友或知己。长:长久
【解析】 此诗为作者出仕前作,以咏叹的口吻,抒发了诗人出仕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使辽作十四首”,指作者奉命出使辽国。“喜斗人皆勇”一句是说在与辽国的战斗中,自己虽然勇猛,却总是落于下风;而那些庸懦无能之辈却每每得胜。“诛求俗故贪”两句,则进一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他们贪财好杀,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为谋不耐暑”,暗喻统治者只顾权谋机诈
【注释】门:指书斋的门。叔夜:指东汉末年的嵇康,他曾在山阳县(今河南汝南县)做过司马,后人称他为嵇中郎。叔夜操:即《广陵散》,古琴曲之一。香火净名真:指佛家修行的净土宗。净名: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法号。隙尘:指书斋内的尘埃。 【赏析】此诗是作者对书斋环境的写照。首联“门无车马迹”,是说书斋的门没有车马行走的痕迹,表明作者闭门谢客,不与世俗往来;颔联“卧榻两闲人”是说书斋里只有两个闲人来闲坐
【注释】 使辽作十四首:这是一首七言诗,共十四句。 今日朝元仗:今天举行朝见皇帝的仪式。 两掖门:指皇宫中的两个门,即延英、光政门。 从容鱼藻宴:从容地参加在鱼藻池边举行的宴会。 供奉柏梁尊:供奉柏梁酒樽。柏梁为汉孝武帝时所建,后因以称宴饮之所。 厌服貂裘敝,愁看桂酒温:穿着破败的貂裘,看着温暖的桂酒。 广文淀:广文馆,唐代设置的学校。 箔为藩:用箔纸做成屏障。比喻朝廷内外的形势。 赏析:
注释: 使辽作十四首 —— 作者在契丹期间所写的一组诗。 日觉筋骸耗,中宵惨未宁。 —— 白天感觉筋骨劳累,夜晚辗转反侧不能安眠。 厌看山濯濯,快见柏青青。 —— 讨厌看见山上的树木光秃,却看到山上柏树郁郁苍苍。 记里无官堠,更衣有短亭。 —— 在契丹境内,没有官府设置的瞭望哨(即“官堠”),换衣的地方设有驿站(即“短亭”)。 心惊此何地,生死一流萍。 —— 内心惶恐不安,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