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嵎
诗句:微吟朗咏足风骚,切莫危言试怒涛。 译文:低声吟唱,明快而充满风采,不要轻言试探波涛汹涌。 注释: 1. 微吟朗咏:指低声吟唱,明快而充满风采。 2. 风骚:本义为文学,特指诗歌、文章。在这里,“风骚”也象征着诗人的才情和艺术表达。 3. 切莫危言:不要轻言试探,意味着避免无谓的挑衅和激化矛盾。 4. 试怒涛:试探波涛汹涌的情况,比喻试探他人的反应或态度。 5. 云本无心:云本来无心
【注释】 雉:野鸡。樊(fán)笼:用竹木等编成的圈,用来关住野鸡、小兽等。 马受羁:被套上缰绳。 人心到此无真识:人到了这种境地,就再也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人疑先自疑:人们怀疑他时,他自己也首先怀疑起来。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任黄州刺史期间。作者因感而发,借物寓意,以“雉入樊笼”比喻那些身居高位而不知进退,或为权贵所挟制的小人,他们虽然身在樊笼之中,却仍能保持一种“低头”的状态
【注释】 越僧:指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出家的和尚,这里泛指僧人。索赋:索取诗作。二绝:两首七言绝句。松风阁:即松风亭,位于越州城西。 【赏析】 此诗是作者游览越州松风阁时所作,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一句“何处笙箫起半空”,描绘了松风阁周围环境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描写远处传来的笙歌声和吹奏乐器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这一句中的“笙箫”是古代乐器的名称,通常用于宴饮或娱乐场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赏析。“渔村杂诗十首再和前韵”一句是解题的关键,“再和前韵”表明诗人之前已经写了不少关于渔村的诗,而此次又写渔村,所以此处应是说诗人再次写渔村的诗。“巡檐修竹晚风敲”一句,写的是夕阳下,修竹随风摇曳发出声音,诗人正在巡视着庭院中的竹子
渔村杂诗再和前韵 生涯小小落溪湾,妻子知时不说难。 毕竟直钩为计拙,晚来无酒可销寒。 注释: - 生涯:指诗人的日常生活和生计来源。 - 落溪湾:形容生活简朴,居住在靠近溪流的岸边。 - 妻子知时:妻子懂得时机,不急躁或抱怨。 - 毕竟直钩:比喻用直钩钓鱼,意指方法简单却难以成功。 - 无酒可销寒:晚上没有酒可以暖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渔村的日常生活以及与妻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注释】 越僧:浙江的僧人。一书记:指《越中金石录》。索赋:索求诗词。二绝:两首诗。松风阁:在杭州西湖北岸,建于北宋淳熙七年(1180)。境自真:环境自然清雅。有身终不惹尘:即使身在尘世也不会沾上尘埃。埃尘:尘埃。山中受用只如此:在山中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享受,只有淡泊明志。住者:居住此地的人。知为澹泊人:知道他们就是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的人。 【赏析】 “月色泉声境自真,有身终不惹尘埃
“兰菊分畦笋作鞭,南山相对意悠然。城中有路何曾入,只许苍头趁钓船。”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薛嵎的《渔村杂诗十首再和前韵·兰菊分畦笋作鞭》。下面将按照原诗格式进行逐句翻译并赏析: 1. 诗句翻译: 兰菊分畦笋作鞭,南山相对意悠然。 - “兰菊分畦”描绘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兰菊被分开种植在各自的畦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和热爱。 - “笋作鞭”则可能是指笋作为农具的一部分
岁寒无物可相依,惟有梅花似故知。 岁寒三友:梅、竹、松,其中“梅”为君子之花,象征高风亮节。 名世:即成名于世,指在社会上有声望和地位的人。 何曾在科甲:科甲,是指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也就是功名。这里用来形容人名世而不以功名为重。 西湖处士:指的是隐居在杭州西湖旁的高人隐士。 只吟诗:只专注于写诗,不追求世俗的成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面对孤独的生活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注释】 廉村:在今山西临汾县南。薛庭芝: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曾任补阙。余:指作者自己。 【译文】 两个穷困相仿,愁无计策,同是开元补阙孙, 百世清风在此流传,不要将贫困憔悴对人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好友廉村人薛庭芝而作的。薛庭芝也是一位有才学的人,曾中进士。两人都是“两穷相值”,都感到无计可施,所以互相安慰,以宽解彼此的忧愁。他们都是开元时的补阙(官名),说明他们都在朝做官。
注释1:莎草为衣叶叶新,已知难上贵官身。 莎草是制作蓑衣的材料,叶子鲜绿,用来制衣,所以称为莎衣。这句诗的意思是,莎衣是新鲜的,但是知道它难以进入官场,因此难以穿上它。 注释2:野人相赠无他意,从使心亲迹更亲。 野人赠送蓑衣,并无其他的意思,只是希望陈子渊能够真心实意地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莎衣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