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元肇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内容的赏析能力。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应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再进行具体的分析,赏析诗句的用词、修辞手法,最后还要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评价诗人的思想观点。“泽国春深绿暗天”的意思是:春天来临,泽国的湖光山色一片翠绿,天空也显得阴沉;“来时已不见君船”的意思是:你乘船离开的时候,我已经看不到你的船只了;“十年湖海飘零恨”的意思是:我漂泊十年,如今又到此地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阳历4月4日或5日)为民间禁火冷食的节日。 荒冢:指无人祭祀、荒芜破败的坟墓。 芳草:即芳草萋萋,形容春草茂盛。 路傍:路上。 知是谁家子:不知是哪个人家的孩子。 犹:还是。 【译文】 荒芜的坟头无人捧土修,夕阳下只有芳草替生愁。 路旁不知是哪个人家的孩子,还把花枝插满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清明节的诗,通过描写清明节扫墓的习俗,表达了诗人对生死、荣枯的感慨
注释: 磨子峰,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是越王勾践的葬身之地。磨子峰在诸暨市区西北约20公里处,因山形如磨而得名。磨子峰上有一个著名的石刻,上面刻有:“磨子岭”三个字。 楞伽塔,即楞伽寺,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下兰亭村,始建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为江南最古之塔。 鸱夷,是古代的一种容器,形状像鸟的翅膀。 吴台与越城,指的是古代吴国的都城和越国的都城,分别是今天的苏州、上海等地。 赏析:
诗句原文: 送君重叠上高台,到得亲庭却早来。 杨子江头应看取,无情潮水亦西回。 译文: 在送你离开的这一刻,我站在高高的台上,看着你的身影渐行渐远。当抵达你的家乡时,却发现时间已经不早。我想在扬子江边看你一眼,看看那无情的潮水是否已经向西回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送行者在离别之际的复杂情感。首句“送君重叠上高台”表现了送别场景的庄重和送别的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不舍与牵挂
注释 送僧归淮西二首其一:高堂无地寄征衣,淮水西边近解围。想得夜阑更秉烛,天寒木落一僧归。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他的思念之情。 从“高堂无地寄征衣”可以看出,诗人为僧人准备行装时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无法为僧人找到可以寄托衣物的地方,只能在高堂上默默地为僧人收拾行装,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痛。 “淮水西边近解围”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淮水边的景象仿佛在告诉人们
满目乡心怕著秋,东州见了又西州。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在秋天离别时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首句“满目乡心怕著秋”: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秋天到来的恐惧。这里的“怕著秋”意味着害怕秋天的到来,因为秋天往往与离别和思乡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 次句“东州见了又西州”:描绘了僧人在东州(可能是他的家乡或其他熟悉的地方)看到的景象后又看到了西州
谢史春坊远招 支林烟雨旧池台,麾节将春今几回。 湖上梅花方做梦,楼头画角又相催。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通过描绘支林和湖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春景为主题,通过描绘支林、湖上的梅花以及楼头的画角等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支林烟雨”和“湖上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怀念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春日咏物诗
【注释】 同游:一起游玩;归故隐:回到故乡隐居。 庭前杏树:庭院前的杏树,即《桃花源记》中“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上,不复出焉”的桃源。 手亲栽:亲手栽种。 曾见:曾经看到。 空花:落花。开:开放。 闻道:听说。蒙蒙烟雨:迷蒙的烟云和细雨。 争子:争相争夺果实,这里指鸟雀争啄杏核。 莓苔:青苔,一种生长在阴湿处的低等植物。 【赏析】 庭院前的杏树,是我亲手栽种的。它曾经开放过两度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木叶初飞夫去时”: - 关键词: 木叶、初飞、夫去时 - 解释: 这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即树叶开始飘落,丈夫出发离去的情景。这里的“夫去时”指的是丈夫即将离家远行,可能是为了工作或外出旅行。 2. “家家连夜办征衣”: - 关键词: 家家、连夜、办征衣 - 解释: 这一句表达了一个普遍性的场景,即每个家庭都在抓紧时间为即将出征的家庭成员准备衣物
【注释】 1. 故国:指故乡。风烟:指战乱的烟尘。2. 故国:指故乡。3. 长安市上人无数:长安是唐朝都城,市上人多如织。4. 只买秋光不买愁:只买秋天的景色,不买忧愁。5. 买菊(hu gǔ):《汉书·扬雄传》载,汉成帝时,王褒作《四皓颂》。扬雄作《逐贫赋》,以“菊”比喻隐者。后因以“买花”为赏玩、自娱之典。6. 看菊:观赏菊花。御街:皇帝出行时所经之路。7. 长安市上人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