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献夫
注释:游览了西樵山,知道它的层次有多深;山上有七十座山峰。 岩石上的水缓缓流下,月光洒在溪水上闪闪发光;这里的乐趣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历西樵山的感受。首句“上上此山知几重”描绘了西樵山的层叠起伏,让人感受到其宏伟壮观。第二句“一山中有七十峰”则突出了西樵山的独特之处,每一座山峰都有其独特之美。第三句“岩水涓涓溪月白”,描绘了山中清泉和月光交织的美丽景色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解答时,要借助对诗歌的朗读,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诗的意境、形象、技巧等角度去分析作答。此诗前两句写严子陵钓台的风光和历史,后两句写严子陵钓台的传说故事。“桐江烟水独徘徊”,描写的是严光垂钓处的景象;“云台见钓台”写的是严光垂钓处与云台山的传说,表达了后人对严光的敬仰之情。 【答案】 ①严子陵钓台:指严光在桐江边隐居垂钓的地方。②诸将勋名占上台
【注释】: 1. 严子陵(145—217):东汉初年名士,隐居于浙江富春。 2. 钓台:《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隐于博浪沙,事败后逃至下邳圯上遇黄石公,授以《太公兵法》,后辅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封为“留侯”。后人称其隐居之地为钓台。 3. 故人:指张良,故人即老朋友。 4. 清风一钓蓑:清风是自然风,这里泛指隐居生活。蓑,是一种用草做的雨衣。 5.
朱云一疏排阊阖 孤风动海山,明月照君颜 王素,其风独行,如孤雁划破长空。他之志向,高远而坚定,犹如海山之间独立不移。此风非俗世之风,而是君子之风,高洁而纯粹。 七十峰头有明月,独能千里照君颜。 在七十峰的顶端,皓月当空,皎洁无瑕。此景虽美,却更显得诗人对友人陈环溪的深情厚意。明月千里,似乎只为照亮君颜,让友人在这黑暗中看到希望与光明。
注释: 1. 闻道萧山有主人:据说在萧山县有一个主人。 2. 为寻王翰卜佳邻:为了寻找王翰(字子羽,号宾王,唐代诗人)选择一个好的邻居。 3. 野人亦有湘湖约:我也是一个喜欢野性的人,也有与湘湖的约定。 4. 何日孤舟许问津:何时能有一天坐在孤舟上,向你请教呢?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王翰的敬仰之情的作品。诗人得知王翰居住在萧山县,便决定去寻找他,希望与他成为邻居。同时
【注解】 ①“到处云山”:意思是说,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云和山。②“可依”:可以依靠的处所。③“悠悠京国”:意思是说,心中思念着京城。④“漫费”:白白地花费,徒然。⑤“不与秋风”:意思是说,秋天的风是不会载我归去的。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思乡之情。首句点明“舟中”,次句写因思念京城而感到渺茫无际,三、四两句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能回到京城的原因。全诗语言平实,却能真切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要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主旨;同时要关注诗歌的意象、意境等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恭和圣制秋日书怀”是第一联,此诗为奉和之作,应从“恭和”“圣制”入手,注意对仗,并抓住关键词语“圣制”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再从颔联、颈联中找出表现主题的关键词语分析。
【注释】 传闻: 传说,传言。边将:指驻守边疆的士兵。谨防秋: 防止秋天的风雨和寒霜对边境的侵袭。宵旰: 形容为国事操心劳苦,连天夜以继日地操劳。何: 为什么。西征: 指在西部边界进行军事征讨。罢归士: 指征伐归来的士兵。衔枚: 古代行军时口中含着枚子,以防发出声音。无复室家愁: 不再有家中妻儿老小因战乱而忧愁的事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退居江州后所作,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秋。当时
注释: 燕台:指金陵,今南京。离思:离别的思念。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翠微:青翠的山峰。十载:十年。罗浮:山名,在广东。何日:什么时候。 译文: 离别之情让人心绪难平,满目都是红尘世界,但隔着青山翠微。曾经十年约定一起在罗浮山相聚,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黄石龙南都(金陵)的深深眷恋。燕台离思苦依依,满目红尘隔翠微,描绘了诗人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注释】: 领:领会,领悟。翠微:青山。 沂:山名,在今山东临沂市。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好友王阳明的赠别诗。首联写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