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斯植
寄勿斋提举 释斯植诗意与赏析 在宋代诗人释斯植的诗作《寄勿斋提举》中,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林间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传达出对故人的深情思念。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友情的真挚表达。接下来将逐句分析此诗的意境、情感及其艺术特色: 1. 诗句解析 - “江林烟树已纷纷”:这句表达了作者所见之景为浓重秋意包围的林地,树木被薄雾笼罩,如同烟雾般朦胧,给人以朦胧美和静谧感。 -
【译文】 湖面上夕阳西下,杨柳依依。二月的风光与秋色相似,渔舟在湖面上静静地飘荡着。笙歌散去,夕阳依然照红楼。 【注释】 1. 湖上晚望:傍晚时分站在湖边远眺。 2. 绕堤杨柳暗渔舟:杨柳依偎着堤坝,柳荫下停着渔船。 3. 二月风光淡似秋:春天的景色和秋天相仿。 4. 几度笙歌人散后:不知经过多少次的笙歌声,人散曲终。 5. 夕阳依旧满红楼:夕阳照耀在红楼上,如旧时一般。 【赏析】
【注释】 ①江淮:指长江、淮河一带,泛指江南。伤感:悲伤。②晓风:清晨的微风。③三百馀年:指从唐宣宗大中五年(855)至南宋建炎四年(1130)。④歌管:歌舞音乐。⑤欢怨:欢乐与怨恨。⑥不相同:指不同音调。 【赏析】 《江上逢故人》是一首七绝,诗人通过写景抒发感慨。此诗前两句写送别之地和送别的时间。首句“水流花片湿轻红”,是描写送别时的情景,也是对送别之地的描写。“花片”即花瓣片片飞落
【注释】 堤:堤岸。寻春:寻找春天的意思。步较迟:步履缓慢,表示对春天的珍惜。差池:错落不齐,此指燕子飞得参差不齐。南楼:古时多指帝王的宫殿或园林的高楼,这里指代闺阁。烟雨:烟雾和细雨。佳人:美丽的女子。堕泪时:流泪的时候。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在清明时节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清明踏青时的情景。“堤上寻春步较迟”,意思是说作者在堤上寻找春景,却因为走得很慢而感到有些遗憾
【诗词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小令。上片写落叶,下片借落叶自喻:一片一片的飘落下来,总归要飞到秋天去;我还有什么可愁的?可是,自己却像这枝头没有收拾的落叶一样,任其飘零落地,毫无办法;但是,我仍然怀着殷勤的心情,想要飞出御沟,去寻觅归宿。此词虽无豪放之气,但意境清幽,耐人寻味。 【注释】 (1)片片:指落叶纷纷飘落的样子。 (2)于何处复添愁:又在什么地方增添忧愁呢? (3)收管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首先理解诗意内容,然后分析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本题要求对诗句进行赏析,注意要结合全诗来分析。第一问,理解诗意,注意关键词“故人”“江东”等词的含义;第二问,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三问,从表达上分析。 【答案】 译文:凤城花气沾湿旌旗,春风又吹动着送别的马鞭。不是难于灞桥话别,而是柳树空折去年的枝条。
注释: 秋思:秋天的思绪。 雨过山城日又西,西风一阵木犀开。 秋日的雨后,山城的夕阳又向西落;西风吹过,木犀花盛开。 莫将心事凭秋雁,恐带边愁入梦来。 不要把自己的忧愁寄托给秋雁,恐怕连边关的愁绪也会带入梦中。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秋日景色及边地的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在秋日里看到美丽景色而引发的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诗句释义: 1. “开尽黄花满短篱”: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秋末冬初的景象,菊花已经盛开,花瓣铺满篱笆。这里的“黄花”指的是菊花,而“开尽”则表示菊花已经完全开放,没有剩下多少。这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同时也可能暗示了他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无奈或不满。 2. “静听邻屋夜敲棋”:描述了诗人在一个宁静的夜晚,静静地坐在自家的篱笆旁,聆听邻家屋舍中传来的下棋声。这里的“夜敲棋”不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石城秋夜 漠漠青山水自流,西风烟树几经秋。 旧时歌舞人游地,月满江城十二楼。 【注释】 石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漠漠青山:指苍翠的山峦。 水自流:指长江之水奔腾不息,自然流淌。 西风:指南方的秋风。 烟树:指秋天的树木。 旧时歌舞:指过去的歌舞场面。 游地:游玩的地方。 月满江城:指月亮照耀着江城的夜景。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漠漠青山水自流”
注释:雨过之后,楼台已经禁火点烟。野外的风吹动着飘散的柳絮,满城飘荡。昨夜在寂静的沙洲上独自漫步,看到楚水和吴云,都如我一样。 赏析:这首诗描写诗人旅途中所见的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慨。首句“雨过”,点出时令,也点明天气由雨转晴了。次句“楼台”,即指京城长安(今西安),而“已禁烟”,说明是春天。第三句写诗人站在沙汀之上,远望野风中的柳絮,随风飘扬。第四句写诗人在沙汀之上,遥望江水,只见江面波平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