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节
改德士颂五首其四,这首诗的意境深远且富有哲理。诗句“衲子纷纷恼不禁”描绘了僧侣们对佛法修行的执着和内心的纠结与不安。"瓶盘钗钏形虽异,还我从来一色金",则通过对比来强调回归本心的重要性。 改德士颂五首中,此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的境界。诗人通过对僧众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示了修行者对于真理和本性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禅宗的语言,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注释】 独行如犀:像独行的犀牛一样。那伽:即“那伽罗”,梵语nagarī的音译,意为佛、菩萨。王侯将相家:指富贵人家。 【译文】 独自行走就像独行的犀牛一样,不觉得很了不起,但能在尘世俗事中随遇而安,自在自如,那才是真正值得嘉许的。多应是平等随缘去度化众生,哪里需要去追求那些荣华富贵、权势显赫的王侯将相之家呢!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池州(今安徽贵池)诸儒士时作。诗人在与友人分别之际,感慨万分
注释:在细雨中,没有烟雾的白天也看不到阳光。拄着拐杖,一起拜访古像。声音和色彩都显现出道法,举似时人,任凭猜测。 赏析:这是一首记游诗。作者在细雨绵绵、无烟日午的时候,拄着拐杖去访古像。他看到古像后,觉得声求色见都显现出道法。于是,他举似时人,任凭他们猜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宗教的好奇和探究
【注释】 平生跌宕起伏,坐穷诗境,今日论诗,似旧时。 第一义中,无适莫,指没有对与不对。为君重赋楚人之辞。 【赏析】 此诗应酬上人之请而作,上人是苏轼在京师的知交。 上人以《答子由书》见示,其词曰:“东坡居士自谓:‘吾侪虽至愚,岂不知诗乎?’……然于古人未尝有梦见于斯,独其为文,乃几于道前定矣。”是则知子由亦尝有言于此也。故轼应之曰:“子由之言固善,然仆之为文,非务为奇巧、惊世骇俗者
注释:因为你的挑逗,我强作情诗一首。然而,却让我想起了当年在梦里的情景。我不认识江南的好风景,只记得采蘋女子唱着鹧鸪辞。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朋友的答赠之作,表达了他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首句"因君撩我强题诗",描绘出作者因为朋友的挑逗,而强作情诗的情境。次句"却忆当年梦里时",则又回到了过去的回忆之中,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三、四句"不识江南好风景,采蘋人唱鹧鸪辞"
```json { "诗句": [ { "原句": "稻麻竹苇学禅人,四子年来意甚真。", "释义": "学习禅理的修行者,通过种植稻麻和竹子来实践禅学。这四年间他们的心境非常真诚。", "关键词": ["稻麻竹苇", "禅人", "四子年"] }, { "原句": "却是个中相为切,木鱼光里现三身。", "释义": "在禅宗实践中,每个细节都显得极为关键。木鱼的声音在光线中显现出三重身份。",
注释:常言道一句话能够遮断诗歌的风采,可是这五千首诗却在同一时间被书写完成。曾经可以与我谈论诗歌的人,只有在得志的时候才不会损害言辞。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对那些只懂文字表面意思,而不去深究诗歌内涵的人予以了批评和讽刺。他通过“漫说一言能蔽诗,五千同具刹那时”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应该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品读、理解。只有这样
注释:我听说伟大的工匠正在修建宏伟的明堂,而他们自己的子孙也将成为栋梁之材。如今他们身穿袈裟拿着钵去远行,在东风中残留着残雪和野梅的清香。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大匠”自喻,意指自己像一位能工巧匠一样,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道德。他期待着自己的子孙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些美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当他看到这些即将离去的朋友时,内心却充满了不舍与忧虑
诗句释义:“受持法藏不辞烦,如水传瓶有阿难。” 译文:接受并坚持佛法的精髓,不嫌麻烦和劳累。就像水流将瓶子里的甘露传递给他人一样,传递着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赏析: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赞美了佛法传承的无私奉献和智慧传递的精神。诗中“阿难”一词,在佛教中常用来指代那些修行者,他们如同流水般不断地将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传递给众生,使得佛法得以流传不息。这种精神体现了佛教对佛法传承的重视和尊重
偶作 丹霞到了被人谩,选佛何曾异选官。 争似白云无事客,茅檐冬日卧蒲团。 注释: 偶作:偶然之作或一时之想。 丹霞到:指诗人游历过的山色如丹的霞光。 人谩:被人轻慢。谩,轻视,不尊重。 选佛:指佛教徒选择寺庙作为居住之所,也指选择佛法修行。 异:不同。 何曾:不曾。 白云:这里比喻隐居山林的高士。 无事客:没有事务缠身的人。 茅檐:茅草编的屋檐。 卧蒲团:坐在蒲团上打坐。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