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节
诗句原文为“光明奇秀岂能藏,草自纤柔桧自长。不待博山荐沉水,道人亲佩法身香。”,其译文为:“光明奇异秀丽,怎能隐藏,草木自然纤柔,松树自身生长。无需等待博山的香料来浸泡,僧人亲自佩戴法身之香。” 注释: - 光明: 形容景色或物体非常明亮、光彩照人。 - 奇秀: 形容非常美丽和独特。 - 岂能藏: 表示某物如此美妙,以至于无法被完全隐藏。 - 草自纤柔: 指植物的茎细而柔软。 - 桧自长:
【注释】 香:香气浓郁。清泉白石:清澈见底的泉水和洁白的石头。分我:给我。留取斓斑旧藓痕:留下斑斓的旧藓痕迹。斓斑,形容苔藓的颜色斑斓,这里指苔藓。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道人的一片感激之情。诗的前两句写道人将菖蒲根留给他,并帮他清除了苔藓的痕迹。第三句则表现了道人的善举。最后一句“留取斓斑旧藓痕”,既表现了道人的好意,也表现了诗人对这份心意的珍视与感动。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 海老:传说中汉代著名隐士,姓李名元伯。他隐居不仕,精于草书,相传曾得《太乙金华千字文》的真谛,又得《黄庭内景经》之要。他的琴曲《海龙吟》,为历代所传颂。医隐:《新唐书·隐逸传》记载:“会稽有隐士陆鸿渐,自号天台山人,居剡县东山。……时有疾风暴雨,其徒欲去山中。鸿渐曰:‘山中易散,聚则固。’因留焉。……弟子师节,年十八,学医术于鸿渐。……及病革,谓弟子曰:‘吾久与世隔绝,不能救汝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情感和主题,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要求学生注意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赏析。“相逢无处亦无时”意思是
注释: 休说纷纷旧事烦扰他,仿佛手持钟鼓乐爱居。 西来未想深藏踪迹行踪,人世间暂且结庐暂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与朋友告别时,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期望和祝福。 首句“休话纷纷故恼渠”,意为不要再谈论那些纷繁的往事,因为那会惹得对方烦恼。这里,“渠”指的是友人,诗人希望朋友不要被过去的恩怨所困扰。 颔联“似持钟鼓乐爰居”,则是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朋友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安宁
注释:百战将军年岁已高,但精神依然旺盛。近年来,他的头发渐渐变白。稽山自古以来就是许多隐士隐居的地方,这里的风景优美,远离尘嚣。但是,我并不是因为他是隐士就选择回去,而是因为我在寻找一种生活的方式。我认为,真正的生活应该是简单而纯粹的,而不是追求名利和地位。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他羡慕那些能够保持年轻心态的将军们,同时也欣赏稽山的美丽和宁静。然而,他也有自己的选择
``` 少矜平子四愁诗,晚学赵州十二时。 千里故人不解事,书来犹寄竹枝辞。 注释解释: - 少矜平子四愁诗:“少”表示年轻的时候,“矜”意为自豪或自持,“平子”指的是汉朝的诗人张衡,以其才华横溢著称,“四愁诗”是其代表作之一,表达了深深的忧愁和不满。 - 晚学赵州十二时:“晚”意味着晚年,“学”指学习或修行,“赵州十二时”可能是指禅宗中的一种时间观念,强调内心的体验和感悟。 - 千里故人不解事
【注释】 学:学习,指钻研。雕落:衰败,凋零。理:研究。系辞:指《周易·系辞》,是一本解释《易经》的文字。 【译文】 白天学习《中庸》晚上学诗,晚年怀念年轻时的光景。现在年纪大了,一切都像枯枝一样凋零,想要从君处研读《周易》,来研究其中的哲理。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一生的读书经历,从少年时代开始,到老年时期,他始终没有停止过求知和探索的精神。诗中表达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问的珍视
芒鞋印雨涉泥行,谁是官人谁是僧。 我已无心慕支遁,君今宁复愧孙登。 注释:我是穿着草鞋踏着雨水走过泥泞的小路,我是谁呢?是官人是和尚?我已经没有心思去羡慕那支遁了,你现在已经不惭愧孙登了吧。 赏析:这是一首记事诗,记录的是诗人在龙山胜相观游览时所作的一些事情,其中第二首最为著名,诗人以僧人的身份,对同游的官人进行讽刺,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佛理的思想境界
非朝非市亦非山,万顷江头旧祖关。 七百道人同一钵,付君分卫到人间。 注释: - 非朝非市亦非山:“朝”和“市”都是世俗之地,而“山”是出家修行的场所,诗人通过对比来强调其超脱世俗的特点。 - 万顷江头旧祖关:“万顷”形容江面宽广无际,“江头”指的是江边,“旧祖关”则是指过去的祖师关,意味着这位修行者有着深厚的佛学背景。 - 七百道人同一钵:“七百”可能是指修行者的人数,“道人”是修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