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康
【注释】 过富春:游历富春。 富春:古县名,今属浙江省。 碧嶂清波:指富春江两岸的青山和碧波荡漾的水。 鱼浦暝:鱼浦即富春县城附近的鱼浦,这里指傍晚时分。 浙江:指钱塘江。 客星:指天上的客星,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夷犹:犹豫不决的样子。 吴侬:吴地方音的称呼,泛指江浙一带的方言。 涌金门:杭州旧城西面的一个城门,又名望仙门。 【赏析】
【解析】 此首诗写诗人在游览西湖时登宝束塔,俯瞰湖山,一览禅房,感叹世事无常,表达了自己看破红尘的豁达情怀。 【答案】 ①译文:层层金碧耸立的宝束塔高入云霄,从高处俯瞰楼台万家。 ②“落日”“僧”、“化城饭”: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落日僧,指僧人暮归,是作者所见之景;“化城饭”,是僧人暮归所吃的食物,是作者所见之食;“赵州茶”是僧人暮归后所喝的茶,是作者所见之饮。 ③赏析:诗人登上宝束塔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月夜江上闻箫 - 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月光下的江面上,一位吹箫者在江边吹奏。箫声悠扬,穿透夜空,回荡在江面上。这一句通过“月夜”和“箫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 2. 西江短棹倚江干,卧听楼头玉琯残 - 描述了诗人坐在江边的短棹上,静静地听着楼上传来的箫声。这里的“玉琯”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象征着高雅与清雅。诗人通过“卧听”和“楼头玉琯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读懂诗作,然后根据各个考点进行逐一分析,最后结合诗句体会其意境、思想主旨以及情感等。答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见解,再运用诗中有关语句加以佐证。 “古战场”,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景物,也是诗人心中所想的景物,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此地曾经几战尘”,这一句中的“几”字,既写出了历史的久远
灵峰寺 海上神山十二奇,高僧卓锡话当时。 楼台近映黄姑水,香火犹存白马祠。 山径岚开松桧老,石林风暖荔枝垂。 野夫未解真如性,方外交惭惠远师。 译文: 灵峰寺是一处位于海上的著名佛教圣地,拥有十二座神山之奇景。这里曾经住着一位高僧,他在寺庙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了一段佳话。 在寺庙附近,可以看到楼台、黄姑水等景色。而香火仍然旺盛,人们还在进行祭祀活动。 山上的山路被云雾缭绕
【注释】秀州城下水平河:秀州是今浙江嘉兴。平湖,即秀水县的县城,在秀州城下。桑绕长堤麦覆坡:指秀州的城郊,有大片的水稻田和桑林。义士不闻传槜李:槜李为地名,故址在今浙江省海盐县南,此处当指槜李之战。居人犹见食嘉禾:指秀州一带的人民,至今仍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须鹦鹉杯中物:须,要;鹦鹉杯,即鹦鹉盏。鹦鹉盏中的酒,是人们喜爱的。莫逐鸳鸯湖上波:莫,同“暮”,不要。鸳鸯湖上波,即太湖,太湖之水
这首诗的译文是: 坐在书桌前,身子懒洋洋不想动弹。满院春雨,长满了苔藓,衣服都湿透了。不相信苦吟能瘦人,但战胜困难方知道解肥。春天的菜蔬堆满了盘子,砚台中盛满了蔷薇。我疏懒不拘礼节,当时没有达到当时的望。并不是孤高与世俗相违。 注释: 1. 皋比:古代的一种礼帽。 2. 苔衣:长满了苔藓的衣服。 3. 苦吟不信诗能瘦:不相信苦读诗文能使人变瘦。 4. 战胜方知道解肥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所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原诗: 饯中书写诰赵彦珍 奉天锦诰出黄麻,五色晴云绚紫霞。 彩笔承恩香染处,掖垣初日上葵花。 1、译文: 在京城里为赵彦珍书写了诏书 奉天的诏书从黄麻纸发出,五彩缤纷的晴云绚烂紫色霞光。 用彩笔书写诏书,承蒙皇帝恩宠,被香气所染之处,太阳初升照在葵花上。 2、注释: - (饯)古代的一种礼节,送别时设宴庆祝。 -
注释: 甲马营中紫气消散,铜驼巷陌草木萧萧。 何人共赏天津明月,杜宇鸟在寂静的夜晚无声啼叫。 译文: 甲马营中的紫色云气已经消散,铜驼巷陌上的草木也显得萧瑟凄清。 谁能和我在天津月下一同赏月,只有杜宇鸟儿在寂静的夜晚无声地啼叫。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洛阳夜景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洛阳的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首句“甲马营中紫气消”,描绘了洛阳甲马营中的紫色云气已经消散,给人一种宁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首句“剩雨残春送五更”,写春尽时,雨声淅沥,春意渐去。五更时分,残春的雨声还在继续。第二句“晴光入夏似相迎”点出立夏,阳光普照大地,与残春的阴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四句写初夏时节,槐花盛开,门巷中飘来阵阵花香。又听到初夏第一声蝉叫。全诗描写了诗人从残春到初夏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欣喜的心情。 【答案】 ①剩雨:残余的春雨;残春:春天即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