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馨桂
赴梁溪塾先君子旧处也志感兼别儿守复守履二首 其一 (乙丑) 小子今何事,重来读父书。 凄凉存手泽,想象御篮舆。 榻上风仍古,窗前月复虚。 先灵时陟降,夙夜或开除。 注释: 1. 乙丑:指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2. 小子:对儿子的谦称。 3. 今何事:现在在做什么? 4. 重来:再一次来到这里。 5. 读父书:读着父亲留下的书。 6. 凄凉存手泽:保存着父亲的遗容和遗物,感到凄凉。 7.
【解析】 此诗为作者在旅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情和壮志豪情。首联描写了秋夜孤寂的景象:诗人闭户而坐,室内一片寂静,只有白日里积起的尘埃发出淡淡的灰尘气息,挑灯细看,只见蕊落红消。颔联写诗人因感伤而彻夜难眠。他怜惜这深夜的雨,因为它触动了他的离愁;同时他也同情那些在风雨中奔波的行人,因为他们也是“孤客”。这两个“怜”字,把诗人对夜雨和行人的同情之情表达得极为深切
这首诗是诗人在独坐对月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刺骨寒风发,开怀好月来。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院子里,感受到刺骨的寒风,但是心中却充满了期待和喜悦,因为明亮的月亮从窗外照进来。 2. 科名心本淡,忠义志难灰。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态度。他认为,虽然名利之心本应淡然,但忠义之志却难以磨灭。 3. 望道宜勤学,违时且炼才。 这句诗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诗句释义 1 "不树名场帜":此句意指作者不愿在名利的战场上树立自己的旗帜,表示自己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成就和内心的自由。 2. "悠悠已卅年":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三十年时光的感慨,意味着这段时间里,他可能经历了许多变迁,包括个人的成长、思想的演变等。 3. "少惭班氏笔":此处“班氏”可能指的是古代文学家班固,“少惭”则表示年轻时候对自己的文采或能力有所羞愧。 4. "老愧祖生鞭"
诗句释义: 1. 顺时力不足:顺应时势的力量不够,意指无法有效应对或利用当前形势。 2. 好古兴犹来:对古代事物仍抱有兴趣和热情。 3. 且发终宵愤:虽然已经努力了一整夜,但仍感到不满或愤懑。 4. 重燃旧日灰:重新点燃过去失败的火焰或希望。 5. 吾侪当报国:我们应当为国家服务。 6. 举世正需才:全世界都在需要人才。 7. 经训菑畬在:经典教导我们要治理好国家。 8. 殷勤辟草莱
月向山头吐,光看几上来。 愁听尘近市,坐待烛成灰。 陋学原非道,宗工自爱才。 姓名银榜烂,缥渺似蒿莱。 注释:月光从山头升起,照亮了整个房间。我忧愁地听着远处的尘世,等待着灯火燃尽化为灰烬。我的学识浅薄,无法达到圣人的境界,但我会珍视自己的才华,努力提升自己。在银榜上,我的名字如同蒿草一样平凡,但却闪耀着光芒。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在院试中独坐对月、无聊时创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三首
武侯 大名千古似公无,莘野隆中迹竟符。 汉室昔难兴礼乐,孔门已得厕程朱。 心存正统何论魏,衅起东邻合罪吴。 天定孰能终难回,空留造化继三谟。 诗句释义 1. 大名千古似公无:诸葛亮的声名与地位如同历史上的楷模,无人能出其右。 2. 莘野隆中迹竟符:诸葛亮在隆中草拟《隆中对》,其志向和智慧与地名“莘野”相吻合。 3. 汉室昔难兴礼乐:汉朝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和文化衰败,礼乐制度难以振兴。 4.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红巾扰扰向江来,天险从教一旦开。——描述粤匪的动向和对天险的挑战。红巾指的是起义军的红色头巾,扰扰表示混乱的样子。向江来表示他们正朝江河方向移动。天险从教一旦开暗示即便天险也阻挡不住他们。 - 译文:乱军如潮水般滚滚而来,天险之地也被轻易攻克。 - 注释:红巾:指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头巾,象征他们的组织和纪律性。 - 赏析:这一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叛军的气势和行动的迅速
【注释】 拙:不擅长。酬世:应世、对世。拟:同“拟”,“比”的本字,即科举考试的乡试。省试:指会试。乙丑: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大比:指大比之年,这里借指科举考试。贤日:指贤良之日,即贤能的人的日子。筮(shì):用蓍草占卜。拔茅:比喻选拔人才。翙(pù)羽:凤鸣,这里用作喻指才俊之士。鸠拙:比喻才能平庸。安巢:安身立命。天意:天命。问:责难。蒙叟:指老子。遁爻:指《易经》中的遁卦。
赴梁溪塾先君子旧处也志感兼别儿守复守履二首 其二 (乙丑) 注释: 1. 共此香山下:共同居住在这香山下。香山,指苏州,因为这里有著名的香山寺。 2. 翛然水一方:形容独自生活在水边,不受世俗干扰。 3. 诗书消岁月:通过阅读和学习诗歌和书籍来消磨时间。 4. 贫贱老风霜:虽然生活贫困但依然保持着坚韧的品质,像风霜一样不屈不挠。 5. 柳色随行路:随着行走的方向,看到路边的柳树。 6.